首页>专题>行业人物之声>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

沙钢:岗位建新功,指标争一流

2020年05月23日 16:0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5月,火热的夏季如约而至。在沙钢各条战线,一场“岗位建新功、指标争一流”活动似乎给夏天又添了一把“火”。

料场里、转炉前、冷轧线上……处处是奋斗的身影,处处是火热的生产场面,他们对标行业、全国最先进指标,产量、质量屡屡刷新纪录;各个工种开展技能比武、知识培训,职工技能、理论水平双双提高;他们在一个又一个创新项目中释放最大产能、保障生产稳定顺行,向着全年目标任务苦干、实干、加油干!

在全国各行各业加速复工复产的进程中,沙钢人以“岗位建新功、指标争一流”活动为契机,用实际行动绘出了一幅幅“奋进图”。

少切一刀多出2300万

1

硅钢素有“钢铁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誉,科技含量高、应用广泛,不仅是行业“明星”,也是沙钢冷轧产品的“当家花旦”。

5月12日,冷轧厂酸轧车间一号线上,酸洗段带钢正以每分钟150-180米的速度稳定运行。冷轧厂生产工艺技术科工艺班长赵刚拿着手电筒,沿开卷、激光焊接、酸洗等工序一路细细检查,又到操作室认真查看电脑监测数据。

“这次‘岗位建新功、指标争一流’活动我们申报了——硅钢酸轧不切边轧制项目。” 赵刚介绍,硅钢本身硬度高,生产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疏漏。

以往硅钢生产中,为了排除热轧边损,提高产品质量,多采用二次切边模式。例如,要求成品宽度为1200毫米,需要热轧原料宽度为1250毫米,酸轧生产时先切边20毫米,硅钢工序再切30毫米。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从源头抓起,对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赵刚介绍,以1200毫米为例,热轧原料仅需1235毫米,一次性切掉35毫米即可,大大提高了冷轧硅钢的成材率,预计年可创效2300万元。

2

效能创新、业务管理创新、队伍建设创新……冷轧厂创新项目总数达21个。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部署,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沙钢集团开展了“岗位建新功、指标争一流”活动。活动由“指标创优班组争先劳动竞赛”“精蓝领航职工技能比武竞赛”“智能制造岗位创新竞赛”三个子项目组成,涵盖沙钢各条战线、各方面工作。

3

活动文件下发后,冷轧厂迅速消化吸收、广泛宣传发动,结合自身实际将比赛方案细化,落实到车间。

“我们日常就有行车工比武,结合这次活动,我们把技能与理论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来比,既提升技能,又提高职工的知识理论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冷轧厂生产工艺技术科副科长陈超介绍,以前行车工只关心钢丝绳、制动器、吊具“三大件”。前几天,冷轧厂一名行车工在日常点检中发现一台行车主钩减速机的联轴器磨损严重,就立即联系维修人员处理,为生产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目前,冷轧厂正有组织、有计划地把活动推向深入,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生产,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刮板机装上“千里眼”

4

工艺创新初露锋芒,自动化、智能化创新应用更加喜人。

“烧结原料经封闭通廊运至料场后会堆成不规则的‘小山’,需要刮板机将其平整后,才能实现稳定供料。”在原料烧结厂八车间1#C型料场,车间主任何跃建指着23米高的刮板机说,以前人工操作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取料取多了、少了都会打乱生产节奏。如今他们在刮板机上安装了7个摄像头,工人坐在中控室里,轻点鼠标就能实现24小时稳定供料。

5

点点鼠标就能控制这么大的机器?来到中控室:迎面墙上挂着3块大屏, 刮板机各个角度监控画面一目了然。操作台前两块电脑屏幕,左边是作业面监控,右边是料面电子三维呈像。

“只要在电脑中输入各项参数,一键启动,刮板机就能在设定区间内自动取料。”何跃建笑着说,以前1人操作1台机器,每班6个人,现在1人能控制2台,人员节省一半,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岗位建新功、指标争一流”活动启动后,原料烧结八车间组织职工深入学习活动文件,车间领导、班组长和职工骨干一线调研、每日“碰头”,上报总厂审核、反复论证修订方案,最终形成完善的“1#C型料场刮板机自动改造”方案上报公司。为让方案落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他们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刮板机板链定位不准问题, 24小时跟踪监测,经多次调试,最终将刮板机运行精确到厘米;针对防撞系统反应不灵敏的问题,调研论证,改用激光感应,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有了成功经验,我们准备给其他刮板机也都装上‘千里眼’,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保证生产顺行。”何跃建信心满怀。

此外,原料烧结厂还组织开展了职工技能比武前的培训工作,编写《烧结工竞赛大纲》,有效调动了员工“学技术、爱岗位、作贡献”的工作热情;通过加强原料抽检、制定合理混匀矿配比、改善烧结机密封效果等措施,实现既定对标指标接近全国前十。

“炉”“机”协调释放最大产能

今年,转炉特钢车间班产从25炉提高到了28炉。然而,这一提高却是喜忧参半。忧的是连铸机与转炉不匹配,产能得不到释放。怎么办?

6

“拉速。”转炉炼钢厂办公室副主任张敬涛道出了解决“炉”“机”不匹配的“秘诀”: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优化生产工艺,抓恒拉速,抓满流率,保证生产稳定连续;量化热停时间,抓转炉规范化操作,把握生产节奏。

精炼炉同时“发力”。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他们把“精炼”提前到上一个工序,到精炼工位上的时候,实际上精炼已经开始了。张敬涛介绍,此举可节约精炼时间2-3分钟。

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来,“转炉—精炼—连铸”达到最佳状态,产能得到最大释放。铁水供应正常的情况下,转炉特钢车间日产量达到9200-9500吨。

“我们每年都会有很多创新项目,‘二炉三机’项目也是一直在做,这次活动中我们又进行了细化、梳理。”张敬涛说,接下来,随着沙钢发展、市场需要和设备更新,他们也会不断优化工艺,不断推进生产、管理、技术、质量提档升级,为沙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截至目前,沙钢集团优秀创新项目立项申报已达234项;各分厂、车间,技能培训、比武也都逐渐铺开,预计7月份开展内部选拔;各部门指标攻关也在有序推进。

岗位建新功,指标争一流。随着活动深入开展,广大干部职工正以昂扬斗志、饱满热情,主动参与到企业建设中来,迸发出沙钢新的更加强劲的发展活力。(张龙飞)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