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观察 精准观察
一个边远民族县的教育信息化探索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中缅交界之处的沧源,素有“世界佤乡”之称。近年来,脱贫攻坚让这个直过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教育扶贫也在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被视为其中的关键一环。目前,当地已实现网络教研、名师网络课堂、创客教育、智慧校园的全覆盖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为这个边远民族县的教育面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中心完小举行了一场“云端家长会”。
这场“家长会”上,当地的留守儿童在屏幕上看到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屏幕那边的家长,有的在工地、有的在工厂流水线上,“屏幕这边孩子,一开始有点不适应,但后来情绪都上来了,有陌生也有惊喜,(我的)内心被触动了”。作为这场“云端家长会”的策划人之一,杨金勇在教室外全程观看。
两年前,这名中央电教馆的80后干部来到沧源县挂职副县长,他在这里干的依旧是“老本行”——教育信息化。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中缅交界之处的沧源,素有“世界佤乡”之称。近年来,脱贫攻坚让这个直过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教育扶贫也在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被视为其中的关键一环。“目前,沧源已实现网络教研、名师网络课堂、创客教育、智慧校园的全覆盖普及应用。”杨金勇说。
信息技术为这个边远民族县的教育面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起步,过电脑关
沧源县的教育信息化摸索是从“有设备”开始的。电脑是信息化的基础设备,而在2011年以前,沧源县的大部分老师都不具备这个基础,“甚至没见过电脑”。
陈世民是当地教师中较早接触电脑的人。2008年,时任沧源县岩帅镇一所中心完小校长的陈世民,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参加培训。当时,云师大附小已经开始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而沧源县很少有学校配备电脑机房、多媒体教室等。陈世民当时判断,“以后我们的教育趋势可能就是信息化”。
2011年,陈世民调到沧源县糯良乡工作。这一年,该校的78名专任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他们开始尝试用电脑备课。“面对这个新鲜事物,大家不熟悉,一开始连打字都不会,推进过程也比较难”。
“一级一级培训,一级一级过关”,年轻教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级,他们在县里参加培训后,再回校教其他教师。
为了检验与巩固培训结果,一场关于笔记本电脑操作等有关应用的分批考试在2011年9月下旬开考,一直持续到来年的五六月份,满分100分,90分过关。
考试批次按照年龄划分,当时不到40岁的陈世民在第二批考,他考了98分。“2分扣在了PPT制作的超链接环节,我成功插入了视频,但点击后无法放出声音”,陈世民记得,教师们一般会在插入图片环节出错,“往往找不到图片所在的位置”。
陈世民认为:“我们那时大部分人还是停留在学会的阶段,掌握了信息化设备的基本操作、能用电脑备课,但往后推进时,就发现更难的是资源运用。”
这也和杨金勇刚到沧源县时的观察相一致,“基本的配备已经达标,但缺的是质量”。杨金勇记得,县里所有学校均有电脑机房,且人均生机比符合国家标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已经全覆盖。“沧源县的中小学已经达到‘有没有’的基本层次,到了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好不好’的第二阶段。”
“原来课文还可以这么讲”
在教师过了电脑关后,搜索网上教案成为备课的重要环节。“但基本都是在百度里搜,搜到的资源也比较零碎。”陈世民说。
备课质量真正有所提升,是从2016年开始的,当时教育部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始在沧源部署。通过观看讲课视频,陈世民注意到了差距。
比如讲授课文《坐井观天》时,陈世民主要讲解生字与课文大意,“让孩子有感情、流利地朗读就完了,但其实这篇课文还可以继续拓展”。在一些视频资源里,有的老师讲述了青蛙在井底“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进而引申到“青蛙跳出井底之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美”。
“我才发现,原来课文还可以这么讲,我们之前讲课的视野太狭窄,思路没打开,可以说只是教教材。”陈世民开始思考,教材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给孩子启发。
这时距离陈世民初执教鞭已经过去了20年,这些年他一直希望找到更多资料作为教学参考。1996年初登讲台时,全校只有他一个教师。“我那时候19岁,就算是校长了,一个人就是一个校点。”他一个人教4个班,50多个学生,教案只能靠自己琢磨。后来他辗转多个乡镇任教,规模最大的那所学校,共有9名教师,“但还是没有参考资料”。
对陈世民来说,数字资源里的视频课还让他听到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语言,“很贴近孩子,有些我们都想不到”。这个老教师对视频里一些教师的提问印象深刻,比如有人在上课前问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继而追问:“你们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吗?”还有人在讲完知识点后问学生:“觉得老师讲得好吗?讲得清楚吗?”
“但我们过去往往是问学生‘你听明白了吗’,更多是命令式的。”陈世民说,这些视频里的教师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提问,这样能吸引学生,也让听课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明白人”
从拥有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到现在使用智能化应用,沧源县的老师在熟悉的讲台前经历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今,教育信息化手段“大家逐渐都认可,开始应用”,但陈世民坦言,推进过程仍阻力重重。
在杨金勇看来,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公共服务,要在全县实现均等化,需要县政府出面强力推进,也需要县教育局组织协调。他设想,要找到当地每个学校的“明白人”,培养他们运用数字资源优化创新教育教学。“这些骨干教师懂理念,会操作,能指导其他教师”。
陈世民带头学打字、装软件,他已体会到了信息化办公的高效,可也笑称自己还不算“明白人”,“信息化素养还要继续提升”。
“现实环境没带来危机与动力,而且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师个体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涉及到教学组织流程、教学管理方式、考评方式的变化。”杨金勇说。
这次疫情严重影响了线下教学,却成了推广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契机。
“以前教师找到的资源比较零散,找不到特别合适的,这次疫情之下,全国的教育资源开始大规模开放,各级平台都上线了一些针对性强的好资源,其中包括一些原来收费的资源。”开学近3周,杨金勇发现,有的老师在假期利用数字资源,已提前把一学期的课都备好了,“备课,教研、家校互动都比往年更加从容”。
真正的“互联网+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些过去使用率不高、近乎闲置的智能化系统也在疫情期间用起来了,其中包括去年5月在全县中小学推广应用的腾讯智慧校园系统。疫情防控期间,全县各校的会议直播、网络教研等均在该系统完成。
陈世民已经习惯使用智能化应用来管理校园,从2019年下半年以来,他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进入智慧校园App的考勤界面。“我们学校过去没有围墙和大门,很难时刻关注大家的出入情况,但现在我能马上知道”,陈世民记得,刚开始老师很不习惯,“(有人)说今天迟到了1分钟,我们校长居然知道”。
现在陈世民还可以在手机里查看各个教师当天的讲课内容、批改作业情况。
时下流行的编程课,也走进了沧源小学生的课堂。
去年10月,在腾讯教育的支持下,全县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编程,学得好的学生可以进入社团,学习更高阶的物联网、开源硬件等课程。这也是杨金勇推行的“创客教育”的重要内容,据他了解,这样在全县推广创客教育,在云南省是唯一一个。
沧源教育信息化扶贫模式获得了2019年度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但杨金勇觉得:“当前全县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上仍处于‘教育+互联网’阶段,还未达到‘互联网+教育’的水平”,杨金勇认为,因为通过信息技术与引进的资源,教师仍在优化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比如提高讲课质量,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结构,“仍是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考试为中心”。他理想中的“互联网+教育”更多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在智能技术支持下以学生为主体,关心学生的兴趣。
在杨金勇看来,像沧源县这样刚刚脱贫摘帽的地方,发展教育时不能好高骛远,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先把“好不好”的问题解决,再在发展中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方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一个边远民族县的教育信息化探索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