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驻村又“驻心” 扶贫更扶志
本报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村落,沉睡的村庄渐渐“苏醒”。
沿着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大良村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只见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绿树环绕,一幅乡村美景徐徐展开。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
村部办公室走出一个皮肤黝黑、中等身材的人,他叫巩大明,是大良村的第一书记,也是贫困户眼中的“贴心人”。自打他来了以后,大良村便好事连连:贫困村成功“摘帽”,扶贫产业风生水起,贫困户人均收入翻番……
2018年5月,巩大明被龙山区选派到大良村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同年10月担任第一书记。
大良村地处辽源市东北部,幅员7.5平方公里,共有贫困户21户47人,是龙山区唯一一个建档立卡的省级贫困村。
村集体收入为零,贫困户生活没着落,村容村貌脏乱差,面对这样的大良村,如何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提振贫困户的脱贫信心?
“脚上不沾土,工作就没谱,驻村也要‘驻心’。”上任第二天,巩大明便开始了入户走访工作,他每天起早贪黑,很快便掌握了每家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并将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记录在本子上。
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巩大明为每户精准贫困户都建立了扶贫档案,制作包保单位联系卡,在精准识贫的基础上,按照致贫原因,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实施分类包保,推进精准扶贫。
为了夯实脱贫基础,巩大明坚持用好用活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设16栋大棚,打造“大良村亲子采摘园”,壮大村集体收入;通过入股经营辖区顾大山庄、够够购蛋品等企业,为贫困户增加收入。现在大良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30余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两年,在巩大明的鼓励下,不少贫困户从“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自信心和奋斗能力明显增强。
“大明来了,快进屋坐会儿。”看到第一书记再次到访,83岁的2组贫困户胡登山热情地迎接。
两年前,胡登山与两个身患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老人又得了癌症,生活雪上加霜。
巩大明至今都记得第一次与老人见面的揪心场景。“家里太穷了,能不能帮我们一把,不想再过穷日子了!”胡登山拉着巩大明的手激动地说。
两人聊了很久,了解到胡登山想养牛却苦于没有资金,巩大明立即协调银行贷款,十几天后,2万元扶贫资金到位,他又找人为其挑选肉牛。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饲养,“扶贫牛”产下了小牛犊,这让胡登山喜出望外,如今,他已顺利脱贫,家中还有3头牛。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这两天,老人又找巩大明帮忙协调贷款,准备再养几头牛,彻底摆脱贫困。
在大良村村民眼中,巩大明不仅能“变着法”地带领大家致富,还经常为大伙儿“出头”解决实际困难。
3组贫困户于志君发生车祸后,补偿款一直没有落实,巩大明多次向司法局和法院沟通协调,最终争取了5万元补偿资金。从那以后,逢年过节于志君都会为他送去鸡蛋或黏豆包等,表达感激之情,而每次收下“心意”后,巩大明都会以米面油等物品回赠。
在他的努力下,有劳动能力的7名贫困户全部被安置在家门口就业,通过低保+分红+就业+五点双享两救助四重保障,每个贫困户年均收入可达4000余元。他又多方争取资金19.8万元,为贫困户新建砖瓦房2间,维修住房3户,建彩钢仓房1个,建保温棚3户,打井1口,购买过冬用煤3吨。2019年末,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自打巩书记来到我们村后,班子凝聚力提升了,工作干劲儿也足了,贫困户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良村党支部书记于长敏由衷地称赞。
巩大明对村里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眼下,大良郊野公园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民宿、莲花池和水上乐园等设施建完后,村集体收入还会增长,贫困户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驻村又“驻心” 扶贫更扶志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