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商制而为 善治而优
—杭州市政协聚焦社区治理新模式开展网络协商
人民政协网杭州7月16日电(记者李宏 鲍蔓华)杭州市是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诞生地,居民自治、协商治理抓得早。坚持“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在全国率先建立社区协商治理机制,协商议事平台实现全覆盖,各区协商议事的好载体、好品牌在全国全省都具影响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个个新建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得包括物业管理在内的社区治理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杭州创新物居业“三方协同”等多方协商共治机制,较好发挥了基层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杭州市政协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作为今年的重点协商课题,以及全国政协综合性调研基地的重点课题来抓,成立由市政协主席领衔,分管副主席牵头,社法委具体负责,各党派界别委员、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先后召开10次座谈会,实地走访18个社区,与近百名部门、街道和社区干部作了面对面的交流,梳理杭州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短板弱项,7月15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网络专题协商会举行,市委书记、政协委员、部门、基层和相关企业代表共商高水平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要深刻认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的重大意义,以杭州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中国社区之治”的显著优势。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群众自治,引导市场参与,推进社会协同,着力解决“谁来治理”的问题。要改革和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深化基层协商,强化数字赋能,推进依法治理,加强道德教化,加快文化融合,着力解决“怎样治理”的问题。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推进增能减负,完善设施配套,加强驻区共建,着力解决“如何保障”的问题。“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协商会上对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打造社区治理新模式的要求掷地有声。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杭州1185个城市社区的党组织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但党建与社区治理结合不紧密的情况仍有存在。为此,委员们建议,实施党建统领工程,提升聚合之治。加强“一肩挑”新背景下社区书记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以党建促共建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社区干部反映的社区工作考核多、负担重、压力大,80%以上的精力主要应付各项行政任务,联系服务群众的本质属性弱化;减负年年喊,获得感不明显的情况,委员们建议持续深化“条块结合、重心下移”,推动条线力量下沉到街道社区。提高街道社区对条线部门和下沉人员的逆向工作考核比重,探索捆绑式绩效考核,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探索自治单元下沉,培育网格、小区、楼道“微自治”。大力培育发展与社会治理事务相关的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质效。建立辖区单位和企业共治责任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辖区单位和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共担社会责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心理服务等专业性志愿服务组织,建立社区统领的多种志愿服务协同机制。更加注重镇街、村社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的指导监督,进一步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协调机制。
委员们还建议,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商之治建立科学完善的协商清单、协商机制和常态化运行办法;搭建线上线下协商平台,规范协商流程;健全社区居民议事会、小区理事会等协商议事载体等,扩大协商参与面。完善在职党员“双报到”,推动“两代表一委员”进村社,健全工青团妇常态化服务社区机制,发挥好引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作用。有效设计“居民参与”积分激励等机制,破解“居民动嘴多,动手少”难题。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本土化比例;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拓展科技之治。开发集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于一体的“社区微脑”,打造社区级数字驾驶舱;推动社区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服务、办事服务、法律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定期研究社区治理重大事项。
杭州市政协主席潘家玮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服务助推高水平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实践范例的责任感使命感,当好奋力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实践者推动者展示者。切实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标对照“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升能力强担当,提高质效强作为,为杭州在打造“重要窗口”中走在前、作示范贡献政协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社区 治理 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