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脱贫者说 脱贫者说
仫佬女儿卖“菜”记
本报记者王念、何伟、黄浩铭
20多年前,在桂北小县城里卖菜的仫佬族姑娘罗翠美怀着梦想,跳出大山去浙江打工,那时候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再回到山里来,做的事情竟然还是卖菜。
不同的是,当年一根扁担两个筐,一个人挑着菜在集市上大声叫卖;如今,罗翠美是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通过她的电商平台,家乡原生态农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各地。
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们都说,这位“80后”仫佬族妹子做了一件大事情。在大多数村民对于电商这一新生事物很少尝试的时候,罗翠美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村屯,在贫困村屯建立起71个电商服务站,向村民传授“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知识,把电商带到田间地头。不到4年时间,公司旗下的“仫佬侬”电商产业园总销售额超1亿元,带动了2万多贫困人口增收。
在仫佬族语言中,“侬”是“女儿”的意思,“仫佬侬”就是“仫佬族的女儿”。罗翠美倾心打造的“仫佬侬”农特产品品牌名声越来越响亮,产品销路也越来越好。她内心最大梦想,是让仫佬山乡“土货”走出中国,销往全世界。她为此一直在不懈努力着。
卖菜妹子怀揣300元跳出大山“寻梦”
她下决心自己创业,从温州、义乌等地批发服装、袜子等,在杭州租下门面销售。“每天起早贪黑,一天只睡几个小时”
初见罗翠美,中等身高、留着短发,说话语速快、条理清晰,浑身散发着自信和干练,又透出女性的细腻。那一天,她正在电商扶贫产业园展示厅内策划“直播带货”活动,对每个细节认真谋划,反复琢磨。
罗翠美1980年出生于罗城县东门镇章罗村大罗屯。罗城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8%,如今还是广西尚未摘帽的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993年,罗翠美的母亲突然病倒,刚上初中的小姑娘就利用假期学着卖菜补贴家用。因为家境贫寒,罗翠美高中尚未毕业就辍学,靠着卖菜挑起生活的重担。
“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天刚蒙蒙亮,就挑菜到集市上去,有时在菜市场守一整天,菜也卖不完。”回忆过去,罗翠美感慨万千。
也许是因为这个仫佬族妹子看上去年幼,长得黑瘦,惹来许多人同情,加上价格也卖得相对低,慢慢地,罗翠美总是很快能卖完。但是,凭着她瘦小的身子骨,又能挑得动多少菜呢?每天的收入非常有限。
挑着箩筐往回走,经过县城里的饭店和酒楼,她灵机一动,这些地方每天都要用新鲜蔬菜,需求量应该比较大,如果能给他们供货,哪怕卖得更便宜一些,薄利多销,也比蹲守在菜市场强多了。
“我一家一家饭店酒楼跑,说服他们买我的菜,价格也开得很低,只要有赚的就行。看到我年幼,又有一股子拼劲,他们渐渐都接受了,后来县城里稍大的酒楼都买我的菜,有的还是主动找我的。”罗翠美说,两三个月时间就挣了8000多元,这对当时的她是一个天文数字,“差不多可以建起一间房子。”
虽然生意越做越顺畅,但罗翠美突然打住了。那时,这个青春韶华的仫佬族妹子正是有梦想的年龄。一天凌晨出门卖菜,看着四周莽莽苍苍的群山,她的心不平静了。当时村里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逢年过节回乡,带来了山外五彩缤纷的信息。她想,世界那么大,难道自己这辈子就一直在大山里卖菜吗?
罗翠美想跳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2001年,她下定决心,说服家人,把几年赚得的钱都留给父母,怀里揣着300元钱,只身一人坐上了东行的列车,在硬座车厢里经过几十个小时的颠簸,到达浙江。
那一段时间,罗翠美尝到了外出务工的艰辛,她先后在五金厂、电子厂打工,几经辗转来到慈溪一家服装厂。彼时,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开始加速,罗翠美回忆说,“那真是个遍地机遇的年代。我打工的地方其实是小作坊,年初时老板还为生存犯愁,年底就开回了一辆几十万元的奥迪车。”
靠着勤奋,罗翠美的收入比一起打工的工友都高,很快就立住脚,渐渐有了一些积蓄。这时候,她又开始“不安分”起来,当时浙江的服装生意机会多,别人可以做,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呢?难道自己比别人笨吗?她下决心自己创业,从温州、义乌等地批发服装、袜子等,在杭州租下门面销售。“每天起早贪黑,一天只睡几个小时。”罗翠美说,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吃苦。
罗翠美的服装生意做得很成功,第一年就赚了数十万元,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为了亲情,打工女回乡重操旧业
家乡到处是云雾缭绕的青山绿水,生态环境非常好,种出来的菜绿色有机,没有污染,这么好的农产品咋就卖不出好价钱呢
罗翠美坦言,她并没有想到会那么快就回到罗城,回来的时候也不曾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竟然关联到家乡那么多的贫困村民。但是,一步步走过来,自己的小业与国家脱贫攻坚的大局扣在一起,而且能做一些贡献,她感到非常高兴,内心也产生了一种责任感。
罗翠美回来,其实是因为亲情。正当自己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父亲身患癌症的消息传来,让她彻夜难眠。“一个人在外打拼虽然很有成就感,但是忽略了父母和亲人,内心万分自责。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罗翠美决意回家,她要陪父亲走完最后一程,也要陪着母亲过完余生。
回到罗城后,罗翠美一边陪伴家人,一边陆续打理起新的生意,与人合伙开服装店、咖啡厅、酒店、超市,很多行业都尝试过,凭着自己在外学到的经验,以及独到的眼光,做得都比较顺利,曾经不起眼的仫佬族妹子,很快就成为县城的能人和“名人”。
这时候,她注意到曾经的老本行。和当年一样,乡下人挑着蔬菜、凉薯和刚上市的玉米等,蹲在菜场里叫卖,有时候半天也卖不出多少,挣得的钱非常有限。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家乡到处是云雾缭绕的青山绿水,生态环境非常好,种出来的菜绿色有机,没有污染,这么好的农产品咋就卖不出好价钱呢?“他们种菜很辛苦,可卖不了几个钱。”罗翠美说。
当时,罗翠美与人合作开起了县城里最大的一家超市。她的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在超市开辟生鲜区卖蔬菜,既方便市民,又为菜农拓宽产品销路。但是,超市合伙人有不同意见,认为卖菜挣不了几个钱,反倒影响超市的环境,几经商量也达不成一致。
“理念不同,我宁愿自己干。”尽管超市从策划到开业,罗翠美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她还是选择退出,另起炉灶,决意要做农产品销售。罗翠美的眼光得到印证,如今,她的超市里摆放的各种农产品、生鲜销量一天比一天好,质量有保障、价格也不高,赢得了市民和乡亲们的信赖。
罗翠美从此重操旧业,开始卖菜。
但是,县城里的超市销售生鲜蔬菜,数量毕竟有限。罗翠美知道山区农业大有可为,如何发挥生态优势,让家乡的特色优质农产品打开更大的市场呢?她也没想透,觉得苦恼,有时连觉也睡不着。罗城地处桂北山区,十分偏远,要找到一条符合实际且前景广阔的路子,并不简单。
罗翠美想到了去浙江看看。到了杭州,她发现10多年前一起打拼的朋友大多离开了服装行业,有的也开始卖菜。仔细一问,他们不是在菜市场卖菜,而是每天将肉类、果蔬送到小区里各家各户。杭州不少社区居民都在互联网上买菜,买回的东西扫二维码就能溯源,知道这些鸡肉鱼蛋产自何方,原生态的农产品尤其受欢迎。
而那时,罗城县最大的超市连微信支付都没有。现实的差距让罗翠美大吃一惊,同时也恍然大悟,仫佬山乡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限制是市场和信息技术,如何帮助乡亲们克服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制约?她萌发了经营电商的念头。
回到罗城,罗翠美立即开始筹办电子商务公司。她说,互联网时代,市场不再主导在一家店或一个人手中。受杭州生鲜农产品“互联网+”模式的启发,她下决心当一个“农民创客”。2016年9月,罗翠美创办的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然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由于缺乏经验,公司成立半年没有销量,第一笔订单还是朋友瞒着她下的。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她再次将眼光投向山外,四处拜师学艺,到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参加培训,到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并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做本土电商平台,打造“仫佬侬”民族特色品牌。
2017年春节前夕,罗翠美到深圳市福田区参加培训。许多公司白领和单位员工很喜欢大山深处的“土货”,罗翠美趁机宣传推介,从田间到餐桌只需点击下单,原生态农产品一两天就可到货。深圳一家大企业与她签下1000万元的订单。罗翠美还与对口帮扶罗城的国家林草局开展订单消费扶贫合作,为贫困群众的产品拓展销路。
从那以后,罗翠美卖菜的旧业开始做大、做强。
卖菜新思路: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种什么
上百种特色农副产品插上电商“翅膀”,跨越千山万水,源源不断销往各地
罗翠美曾发过一条微信朋友圈:“人生三大幸福:砍柴,种地,卖土货。”一天订购原生态农产品的订单几百单,幸福的“烦恼”也来了:一些货供不应求,找上门来的订单不敢接。为此,她开始探索实施“基地+电商”模式,与农户抱团精耕细作、高标准种田,保证货源稳定、优质。
第一块试验田在县城附近的天河镇维新村。这是县城周边的一块有机田地。村子里男人们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和老人们正愁着不知在地里种啥才合适。经过分析研究,罗翠美计划与农户合作种原生态的荷兰豆。她来到村里,找来10多户农户,兴冲冲地号召大家种荷兰豆,并承诺将按市场价收购。话刚说完,村民们就散了,没人相信她。
大家议论说,以前有老板来种板蓝根,50元一斤卖种子给我们,到了收购季节就跑了、不见人影了。吃过亏的庄稼人心有余悸。
“我是罗城本地人,能跑到哪里去?”罗翠美哭笑不得,但坚持不懈做群众思想工作。
一个多月里,她反复往维新村跑,到田里帮村民摘果、除草,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不仅免费供应种子、给予技术指导还保价回收,村民只需提供土地和人工。
终于,大家被她感动,100多户农户种上了200多亩荷兰豆。公司指导村民们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的方法种植和管理,收获的荷兰豆在互联网上非常抢手,各地订单电话响个不停。参与的村民尝到甜头,人均增收5000多元,周边村民不断加入原生态种植。
年近50岁的村民李振琼说:“种法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不用农药化肥,还要勤除草,这个女老板把种的过程拍下视频。收获季节,女老板按时来收购,5块多钱一斤,可把大家高兴坏了。”村民们说,以前种菜,无论酷暑还是寒冬,都得挑着箩筐、推着三轮车到市场上去卖,一年四季闲不下来,现在按要求种菜,成熟了有人来田间地头收,自己只管数钱,多省事。
成功的探索让罗翠美信心倍增,决定打造“原产地订单农业模式”:以前是农民种什么,电商卖什么;现在是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再种什么。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时接受全国各地订单,根据订单协调农民规范化种植,统一种苗、统一收购。
“必须确保的是,合作的农户种地不能喷洒农药、不可随意施肥,必须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生产,规模大的合作点用摄像头监控,建立起可溯源体系。”罗翠美说,客户扫描农产品的二维码,立刻能显示出来源地和生产过程视频。这些新举措逐步推开,让罗翠美的电商公司在多个农产品交易网站上受到热捧。
根据村民对电商普遍陌生的实际,罗翠美带着公司员工深入各村屯建立电商服务站,向村民传授“互联网+”的相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公司建立起100多个生态科技扶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邀请掌握传统技艺的“老农人”发展种养业,派出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消费者可直观看到田间地头的生产情况。公司还通过订单方式,与农户合作养殖乌鸡20多万羽、清水鸭10多万只,种植富硒大米1万亩以上。上百种特色农副产品插上电商“翅膀”,跨越千山万水,源源不断销往各地。
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和罗翠美合作。记者和罗翠美一起走在多个贫困山村的小路上,许多农户都认识她,冲着她微笑着点头致意。
东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吴爱琼家5亩地分散在不同的山坳,罗翠美来她家里、田里多次做工作,吴爱琼一股脑儿把土地全部流转给公司了。吴爱琼说:“村民们都说妹子眼光好,把地租给她,我到基地管护果树,月收入2000多元。现在我家已顺利脱贫了。”
东门镇榕木村村委会主任潘旺华说,寨洲屯1000亩土地中大部分都租给中欧鲜农公司发展猕猴桃、百香果等产业,村民每亩可获得400元到6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收入,还可到果园务工。
融入脱贫攻坚大局,罗翠美用她的梦想之灯照亮了许多贫困群众,中欧鲜农公司在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自身也逐步做大做强,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电商企业。
“卖菜人”的电商“新版图”
“‘新农人’就是农村的未来,他们参与到这场‘互联网+农业’的革新中来,是山区农业的希望”
“当时我挑着箩筐卖菜,条件远不如你们,现在有了电商,只要种出绿色有机的菜来,就不愁卖不出去,脱贫就可以实现……”近日,在中欧鲜农公司组织的“乡村振兴·巾帼电商”培训班上,罗翠美为5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妇女上了一堂电商创业课。
在罗翠美带领下,中欧鲜农公司与政府部门合作,为贫困户提供脱贫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致富带头人500多名、创业创新科技人才1万多名。“我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激发孵化出更多‘农村创客’,参与到‘互联网+农业’的事业中。”罗翠美说。
罗翠美不仅在田间地头开设讲堂,还登上了大专院校的“大雅之堂”,授课行程越来越多。近年来,她多次受邀到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原山分院、广西大学商学院等院校授课,还在全自治区扶贫干部培训班上讲授电商扶贫经验。她一边娴熟地操作幻灯片,一边自信地在讲台上讲述,语言生动、鲜活,内容具体实用,带着泥土气息,她的课总是很受欢迎。
如今在大学等讲台上侃侃而谈的罗翠美,自己并没有上过大学,这是她最大的遗憾。但是,她善于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充电”,锤炼自己的眼光,为自己的思想不断注入新能量。
“‘新农人’就是农村的未来,他们参与到这场‘互联网+农业’的革新中来,是山区农业的希望。”罗翠美说。
罗城偏远贫困,深圳市对口帮扶罗城所属的河池市,一些企业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来到罗城商讨帮扶项目,对“仫佬侬”原生态农产品赞不绝口。几家深圳企业与罗翠美签订500万元的“食堂订单”。
罗翠美说,罗城县几乎所有村都与她有合作,有的农户在深山里觅得野生木耳、香菇等山货,都联系罗翠美的电商公司销售。上万名群众参与到订单农业项目中来,在农业专家指导下,标准化种养香菇、木耳、水稻和乌鸡等。
为让仫佬山乡农产品更好地与市场对接,罗翠美建起“仫佬侬”电商产业园,第一期3000平方米的园区已经投入运营,全国各地上千家电商及相关企业与其合作,招募1000多个电商分销商分布在各地。
罗翠美喜欢往田间地头跑,侍弄庄稼、果树都是好“把式”。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公司产业扶贫基地里红心猕猴桃挂满了枝头,几位村民正忙着剪枝、除草、培土。罗翠美一边向管理员部署生产,一边加入劳动的行列。刚从基地回来,她又到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给薏仁米打包,她马上动起手来一起干活。
疫情之下,中欧鲜农启动“好邻居”配送服务,为“宅”在家里的群众配送物资,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她看准电商直播带货巨大潜力,将几名仫佬族姑娘打造成为“中欧主播”,她自己也经常上“抖音”和“快手”直播。
一直闲不下来的罗翠美谋划着“新蓝图”:紧跟“互联网+电商”发展潮流,紧紧盯住市场和土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带动更多群众搭上“数字快车”。她盼着电商产业园能培育孵化出更多“农民创客”,通过电子商务相互合作,共同将仫佬山乡农产品卖往全世界。
罗翠美“卖菜”的电商“新版图”,是全世界。
关键词:仫佬女儿卖“菜”记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