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搬进新社区 搬出好光景
本报记者 周明 通讯员 陈艾 朱晨晨
仲夏时节,走进平利县洛河镇集镇社区,好几家社区工厂都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我一个月能拿2600元,在这里干活还能照顾家里,不比在外打工差。”住在社区的贫困户吉红艳说。近年来,平利县坚持把易地搬迁与基层党建相结合,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既能住上好房子,更能过上好日子。
强堡垒 社区发展有动力
城关镇白果社区是平利县一个典型的易地搬迁社区,包括城关镇在内的多个村镇的群众都居住在这里。7月29日中午,记者来到该社区看到,社区道路宽敞干净,两边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一楼大多是社区工厂、创业孵化中心及相关机构所在地。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汪晓军。据他介绍,之前,社区党支部还面临无人选、无人用的窘状。受镇党委选派,曾是副镇长的汪晓军来到该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镇上还选派了两名干部任党建指导员,吸纳培养两名入党积极分子,强化了支部力量。
平利县共有易地搬迁社区110个,近年来,当地采取单独成立、挂靠组建和选派党建指导员、设立群团组织,率先在9个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单独成立党组织,为剩余101个社区分别选派一名党建指导员,推动社区发展。
依托社区党支部的指导和帮助,该县长安镇中原村三星寨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产品回购等方式,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该园区带动贫困群众80人,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与群众稳定脱贫“双赢”。
有事干 群众乐业又安心
在平利县宏尧制衣公司的一个车间内,记者留意到墙上公布的企业帮扶贫困户的信息。虽然该公司加工厂建在城关镇白果社区,但吸纳的贫困户却来自全县各村镇,他们都是易地搬迁来到这里的新住户。
为解决好就业难题,该县以支部为引领,在100人以上社区配套建设一个社区工厂,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同时,通过搭建信息共享、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平台,社区党支部得以与县内外企业建立互通共享机制,一对一精准推送就业信息。
“我行动不便,外出打工也不太现实,多亏了社区帮忙,让我在家门口有了一份工作,每月都有稳定收入。”洛河镇集镇社区为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贫困户王首明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这让他十分高兴。目前,该县共有社区工厂83家,提供岗位6000余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4家、家庭农场82家,走出了一条“支部为龙头、企业为依托、党员为骨干、群众为主体、富民为目标”的新路子。
“搬迁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坚持党建引领,加快建设易地搬迁规范社区,就是为了给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平利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晏清泉说。
“三单”管理 服务群众更暖心
广佛镇广佛寺社区曾被当地人形容为“人多事多矛盾多,社区管理难度大”。“以前安置社区由所在地村党支部代管,存在原地管不了、现地不好管的问题。现在,我们成立了社区党支部,赢得了群众点赞,大伙都说终于有人‘管’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彭泽兵说。
为破解搬迁社区管理难题,该县建立健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公司三层管理体系和监委会、业主委员会为主体的监督体系,依靠网格化管理做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上办”。同时,各社区党支部还推行“三单”管理,结合党员干部岗位责任建立“责任清单”,定期入户听取服务事项诉求建立“需求清单”,开展便民代办、志愿服务等落实“服务清单”,使每一个搬迁群众都能感受到党的关怀,让群众搬得安稳、住得舒心。
八仙镇花园岭村的贫困户谢余兵,2019年搬到集镇安置区。尽管搬到集镇住进新房,但他的户籍还在原来的村子,缴纳合疗还要回原村办理。社区党支部成立后,开设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原来要回村办理的事项都由社区代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自从有了社区党支部,我们办事方便了,心也暖了。”谢余兵说。
关键词:搬进新社区 搬出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