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兴平:四项硬核举措决胜脱贫攻坚

2020年08月19日 15:50 |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白蒙 唐丹丹

金秋时节,在兴平的大地上,一条南北走向的兴渭大道两旁产业园错落有致,靠西南的一片片葡萄园里穿梭着忙碌的身影,伴随着收获的喜悦,给这个秋季平添了几分色彩……一幅幅蓬勃发展的喜人画面,预示着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近年来,兴平市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拿出硬核举措,真抓实干,接续发力,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上好扶志“大课堂”

打造心劲加油站

近年来,兴平市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的扶贫理念,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提振勤劳致富的精气神,把摆脱贫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智慧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群众“愿脱贫、会脱贫、能脱贫”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成立由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脱贫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脱贫攻坚“扶志扶智宣讲团”,深入各镇(街道)及164个行政村,重点解读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产业等方面的扶贫惠民政策,推广脱贫经验,宣传脱贫典型,着力破解贫困群众“贫在素质”“困在精神”等问题。一方面,以“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广场文艺展演、爱国主义电影巡映等活动为载体,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全民阅读、最美兴平”、第二十七届“科技之春”等活动,将扶志扶智的“精神食粮”送到贫困户的家门口。先后涌现出了兴平市养牛户任鹏维、黄花菜种植领路人刘欢石、“土豆哥”任维安、“草莓姐”翟亚歌、秋葵种植能手王拉练等脱贫典型。

壮大产业“菜园子”

撑起脱贫致富梦

近年来,兴平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持续壮大产业“菜园子”。坚持产业融合、园区承载、突出特色,组建成立兴渭现代产业园,成功招引天乐、绿佳、秦兴、鼎惠等11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带动沿线群众6698户24728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加快现代农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截至目前,24个示范村流转土地8400余亩,栽种樱桃、葡萄、苹果等苗木76万余株。充分发挥兴平市域内陕西金五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陕西金苗有限公司等在信息、技术、市场销售方面的优势,探索推行“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户” “大园区+小业主”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积极推行“大田托管”模式,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156家,发展时令水果、苗木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2.4余万亩,实现了贫困劳动力产业扶贫全覆盖。

拓宽就业“新路径”

充实增收钱袋子

“今年我已经55岁了,不能外出打工,在市委办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在市内公司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兴平市西城街道花王村贫困户赵喜鹊满意地说道。

近年来,兴平市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多形式、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发挥兴平市域内工业企业、社区工厂等众多优势,鼓励引导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就近务工,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半弱劳动力,累计实现转移就业1.4万余人。同时,通过劳务输出解决一批,全力巩固就业存量、做大就业增量。今年以来,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13389人,新增转移就业459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61人,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40人,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120人,6家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22人,扶贫基地8家吸纳贫困劳动力25人。

跑出建设“新速度”

打通群众致富路

“以前的路,坑坑洼洼的,高低不平,天一下雨,到处泥泞不堪,导致交通不便,很多农产品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现在铺上了水泥路,不仅我们出行方便了,而且农产品有小商贩来到家门口收购,真是道路通,百事通啊!”花王村贫困户王耀高兴地说。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兴平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以建设“四好”公路为目标,始终把提升农村生产路、村内道路、通村道路等项目建设作为惠民富民的实事工程,全面提速打通农村“致富路” “幸福路”,真正实现了“建成一条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目前,兴平市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镇(街道)为节点、村组为网点的道路网络格局,实现了行政村100%通水泥路。今年以来,又新建和提升改造农村生产路、村内道路、通村道路约80公里,打通了群众致富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四项硬核举措决胜脱贫攻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