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巩固脱贫成果 夯实发展基础
本报记者 茶志福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昆明市有脱贫任务的9个县(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要求,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探索、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促使全市脱贫攻坚重心全面转向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阶段。当前,各脱贫地区正以全面脱贫为起点,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全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成为昆明经济版图的有效增益。
东川区
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获推广
东川区集老工业基地、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革命老区为一体,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区)。在脱贫攻坚中,东川按照“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思路,牢牢把握“一房两业”、政策保障、生态脱贫、基础设施四大关键,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精准发力。2019年,全区28731户10427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9个贫困村(社区)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建档时的52.88%下降为0。
“东川区一次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40户32771人,城镇化安置率高达95.76%,易地扶贫搬迁成效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色。”东川区委有关负责人说,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东川区探索实践出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12个方面48个步骤”,率先出台了“1+6+13”后续发展系列政策,形成易地扶贫搬迁“四全六配套”的“东川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予以肯定并推广。
对非搬迁村,东川区100%消除农村危房。通过易地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实现了“无一人住危房”目标,数以万计的群众喜迁新居,原来低矮潮湿的危旧土坯房成为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幢幢明亮宽敞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和特色民居。
该区还采取“双绑一联合+金融”产业发展措施、“45555”就业工作举措,形成零产业村组、零就业家庭“双清零”,“小基地搭起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经验做法并在全省推广,“百人就业扶贫队”抓实务工增收入选全国人社行业扶贫典型案例。落实“四全四免”“四重保障”健康扶贫政策,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先进县区、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先进县(区),让贫困人口健康奔小康。
同时,统筹“治山治水、富绿双增”,坚定不移走生态脱贫之路,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31%提高到2019年的38.74%。坚持“智志双扶”,持续开展“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大力开展“讲感恩、讲诚信、讲法治,比发展、比和谐”的“新时代新民风”建设。
禄劝县
“穷县办富教育”斩穷根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通过建立“三级作战体系”、实施“三个百日会战”、开展“六个百家”活动、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2018年,禄劝县实现扎实过硬脱贫摘帽;到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954户91296人全部脱贫,1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2019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07.02元,最高的贫困户达48768.06元。住户存款从2015年的51.31亿元增加到86.67亿元,增长了68.91%。
目前,全县已实现100%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自然村进村道路硬化率从5年前的32.94%提高到89.8%,自然村公路通达率从85.5%提高到100%,村内道路硬化率从27%提高到65%,全县交通路网密度从82.6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99.2公里/百平方公里。祖祖辈辈没有公路、几乎与世隔绝的皎平渡镇二道坪村、乌蒙乡下基鲁村在悬崖绝壁上修通了进村公路,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斩断穷根的路上,禄劝教育的“四朵金花”备受关注。这“四朵金花”是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禄劝在这四个方面下足了功夫,展现出“穷县办富教育”的坚定决心。
禄劝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5年来,禄劝教育投入达53.24亿元,占民生投入的40.48%。建立每年3200万元的教育扶贫基金,全省首家实施县域内高中阶段农村学生免费教育。引进成都七中先进教学资源,实施媒体教学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连续3年有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打破了18年来零的历史,今年一名学生成绩进入全省前50名。以“就学、就业双兜底”为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卢俊炎等9名学生被斯巴鲁集团录取免费到日本研修,25名学生入职南光集团下属企业就业,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的。
寻甸县
特色产业打通群众致富路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县,荣获了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目前,全县所有贫困乡、贫困村已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33523户131411人已全部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广大干部认真践行“十心工作法”,着力提升“五种能力”、争做“五懂干部”,创造了“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吃苦耐劳、真情奉献、众志成城”的寻甸脱贫攻坚精神。
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14.03亿元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产业帮带上,创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模式,遴选187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就地务工、技术帮带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联动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同时,着力打造“369”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寻甸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以“出经验、做示范,高质量、打头阵”为目标,以“防返贫、防新贫、稳脱贫、稳增收”为重点,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大力扶持肉牛、功山羊、寻甸苗家鸡、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省级“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示范县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工作机制,对符合小额信贷放贷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确保贫困户依靠产业扶贫持续稳定增收。
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及时成立寻甸县乡村振兴指挥部,建立“1+1+8+16”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构建“1+1+9+16+N”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创新开展乡村振兴“1镇6村”和“一镇带三村”试点。同时,成立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中心,聘请华东理工大学19名专家和朱有勇等18名省内外“三农”领域知名专家担任寻甸乡村振兴顾问,进一步培育壮大乡村振兴队伍。
其他六县区
因地制宜巩固脱贫成效
盘龙区是主城区中唯一一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区,也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所在区。2016年2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2017年867户322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切实提高脱贫质量,该区着力打响水源区绿色生态品牌,让水源区居民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认真落实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脱贫致富的过程,让贫困群众从生态建设和修复中得到实惠。
晋宁区全面推行“党建+法律帮扶”“党建+技术帮扶”“党建+就业帮扶”“党建+政策帮扶”“党建+健康帮扶”等机制,为脱贫攻坚注入红色基因。进入脱贫成效巩固阶段,该区坚持走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道路。
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工程,形成了以西街口人参果、大可枇杷、圭山苹果、板桥血桃为代表的“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带动了白萝卜、大蒜、红梨、雪莲果种植等30余个“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宜良县全面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大资源,累计投入13.47亿元,精准实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等专项扶贫措施,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村脱贫出列。
富民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脱贫攻坚总攻行动”、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等,精准施策、合力攻坚,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嵩明县紧紧围绕963户3470人稳定脱贫和出列村、脱贫户巩固提升两项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奋勇争先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关键词:巩固脱贫成果 夯实发展基础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