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挪出“穷窝”奔富路——在雪域高原倾听“小康声音”
新华社拉萨8月27日电(记者王炳坤 赵一鸿)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是许多地方深度贫困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西藏着眼于高海拔带来生活不便、牧民居住分散致产业不兴等问题,启动了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近日,记者走进西藏三个搬迁安置点,从搬迁群众的故事和话语中,倾听雪域高原的小康声音。
“人聚堆了,商机就来了”
走近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四季吉祥村,远远望去,一幢幢绿色、红色、白色、蓝色住宅整齐排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索朗央吉说,这四种颜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全村建设了365幢藏式住宅,代表一年365天,“从建设规划之初,四季吉祥村便承载着美好的愿望。”
作为曲水县第二个集中搬迁安置点,2016年12月建设完工的四季吉祥村目前已搬迁入住303户、1468人,其中包括曲水县搬迁来的255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经过两年多的磨合,四季吉祥村已发展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国生态文化村。
今年46岁的洛桑念扎,原为曲水县才纳乡白堆村村民。此前,因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全家贷款为其治病,加上洛桑念扎做生意失败,家里累计欠下了300万元外债。守着11亩旱地和几十头牦牛,他担心一辈子也还不清贷款,当时最怕两个孩子因贫辍学。
从深处山沟的白堆村,搬到靠近高速公路的四季吉祥村,聚居在一起的人增多了,洛桑念扎也从中找到了商机。
2017年,他发动村民拉起一支绿化队,为临近村庄栽种防风固沙的草格子。之后,他又去县里的万亩苗木基地种植树苗。如今,他不仅还清了全部外债,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洛桑念扎说,搬出大山,靠近城市,贫困户迎来了发展的机会。
“孩子们蹦蹦跳跳,天性自由释放了”
8月24日,记者来到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搬迁安置点时,正好碰上学校开学。身穿蓝白相间校服的藏族孩子一个个欢天喜地,跑跑跳跳地搬完书本,就坐在教室里大声朗读起来,整齐的声音在校园里回荡。
森布日是西藏自治区极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2019年12月,来自那曲市安多县色务乡,双湖县嘎措乡、雅曲乡、措折强玛乡共计957户、4058名群众搬迁至此。从海拔5000米的羌塘大草原搬到海拔3600米的森布日,牧民们离开了高寒缺氧的环境,藏北草原也因减少了人类活动,生态逐渐恢复。
为了方便搬迁群众,森布日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学校、卫生院等,新建的小学已经教学了一个学期,初中部正在施工建设。
从双湖县中心小学搬迁而来的森布日幸福家园九年一贯制学校党支部书记邓增曲加说,这里海拔低,孩子们呼吸顺畅,睡得更香了,而且平时蹦蹦跳跳也没有负担,上体育课能做更多运动,天性得到了自由释放。
“健康才是最好的小康”
8月25日中午,西藏当雄县羊八井镇彩渠塘村,村民达吉端坐在村合作社内,正和10多名妇女一起做手工。
谁能想到,两年多前,刚刚搬到彩渠塘村的达吉因为严重的风湿病,走路只能扶墙或者拄拐。如今她已行动自如,走出家门开启了创业之旅。
彩渠塘村是西藏精准扶贫风湿病患者的一个集中搬迁安置点。目前,全村已有来自那曲、阿里、昌都三个地市的150户贫困户搬迁入住,有村民683人,其中204人患有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村里依托当地丰富的地热资源,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援助下成立了康复中心,免费为风湿病患者治疗,借此摸索高寒地区风湿病的治疗手法。
从那曲市申扎县搬迁过来之前,达吉一家6口人,主要靠着丈夫旺扎放牧过日子,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达吉的风湿病日渐好转,丈夫也在村幼儿园找到了工作,家庭人均收入增加到了7000元以上。
达吉说,身体健康了,她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关键词:挪出“穷窝”奔富路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