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
一颗枣的力量

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的设施枣棚(8月29日手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孙亮全 摄
庙上乡山东庄村村民刘太原家里有26亩地,全种了春棚枣树,今年已经收获完毕。“一亩地能卖一万四五,全部纯利润二三十万元。种枣户都差不多,谁家一年还不挣个十来万?”他说。
庙上乡以前可不产枣。
靠近黄河的临猗县是传统农业县,过去以盛产粮棉著称。但黄河支流涑水河流经的庙上乡,水多碱大,粮棉产量都低。
“也种过别的东西,都不行。”53岁的刘太原说。1993年,山东庄村在省里一家研究所工作的毕平根据家乡情况,培育出“临猗梨枣”,并在家乡推广种植,获得了成功。此后,村民们开始挖野生酸枣树,栽到地里后再嫁接梨枣。在政府引导下,短短几年间,庙上乡梨枣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8万亩。“枣树喜欢盐碱地,劣势反倒变成了优势。”庙上乡乡长史卫泽说。
随着梨枣产业的快速发展,货架期短、卖枣难等问题接连出现。到2007年,临猗县梨枣产业跌入低谷。当地开始更换品种,嫁接市场效益更好的冬枣。
2009年,临猗县制定了枣业二次振兴战略,针对鲜枣品种杂、管理难、雨季裂果、货架期短等瓶颈,推广设施大棚、矮密早栽培、配方配肥、环剥环割、生物防治等技术集成。
“光设施大棚就分为地坑暖棚、棉被棚、钢架棚、春棚、遮雨棚等5种,将鲜枣上市期从10月份变成了从6月持续到10月底。”庙上乡农村经济管理中心主任詹保庭说,货架期延长了5个月,促进全乡枣农增收6亿元。

8月29日,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的农户在结满冬枣的枣树前笑逐颜开(手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孙亮全 摄
近些年,临猗县持续以果兴县、以果富农,已经形成了“坡上苹果坡下枣,中间石榴长得好”的果业格局。全县150万亩耕地中,苹果、鲜枣等果品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全县年产水果25亿公斤以上,出口37个国家。小鲜果已成为当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关键词:一颗枣的力量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