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我和我的“第一书记”

王涛(左)和村支部书记方长建核对村集体账目。本报记者冯大鹏摄
“他年纪和我儿子差不多,却能撑起这么大的事,靠啥?靠扶真贫的决心和真扶贫的干劲。”
“来时白净净,现在黑不溜秋;春天花粉过敏戴口罩,冬天颈椎病犯了戴护颈;我真心疼,但替不了他。”
“驻村期间,女儿出生,王涛没回去,也没告诉大伙,太见外了。他给女儿取名‘美淅’,意思是‘大美淅川’,说明他没把自己当外人。”
“你,干啥来的?”
“来旅旅游。”
“我们这破地方有什么可旅游的!”
2017年8月4日,深度贫困村——河南淅川县毛堂乡银杏树沟村来了一位陌生的年轻人,不时拍照,还入户走访。
方长建光着膀子、骑着摩托正在村口“把风”,忙上前盘问。不久前的扶贫检查中,银杏树沟作为“软弱涣散村”被全省通报批评,“防暗访”成了这位村委会主任的重要任务。
“你们村多少人?有啥产业?咋扶贫?……”
“一定是来暗访的。”年轻人一串问题,让方长建慌了。“您是党员吗?”“不是。”“贵姓?”“姓黄。”
5天后,县里来人宣布:国务院研究室选派王涛驻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等王涛讲话时,方长建惊呆了,竟是那天来“旅游”的年轻人。他提前一周就来了,县情、村情摸了一遍。
“这变化,别说想,做梦都梦不到。”三年过去了,银杏树沟不仅脱了贫,还用参股等方式,联办了6家集体企业,2019年村集体收入500多万元,走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回想起与王涛初次见面的那场“乌龙”,已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方长建还有点脸红。
“国务院领导来都不见得行,何况是个兵”
“吃水靠水窖,出村靠地跑,手机当手表。”这是俺村的原貌。全村175户629人,贫困发生率41%。村集体欠外债,村“两委”也散了,一穷二白,一盘散沙。
王涛进村那天,场面很冷清,只来了10多个人。王涛讲:“我既然到了这个最穷的地方,就一定要把这儿打造成淅川最好的地方。”
大伙议论:“吹吧!这个烂摊子,国务院领导来都不见得行,何况派个兵?”“虽然王涛是北京大学硕士,又来自大机关,但农村事不好搞,光靠热情不行。”
党员、干部开会来不齐,群众会更开不起来,王涛却不灰心。他说:“这地儿啥都没有,我反而很兴奋,因为可以做很多东西,我就是要找这块试验田。”
他带着自己写的一封信《给大家说说心里话》,敲门走访。碰到识字的,就给他们看;不识字的,他就念。他说:“我要让大家明白,脱贫攻坚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吃水难、行路难、打电话难”是压在村头上的三座大山,三个月时间,王涛就协调办成了通水、通路、通信号三件大事,用变化鼓起信心,用实干赢得信任。
入村一个月,王涛再召开群众大会,当时来了不到30人。王涛态度坚定地宣布:村里要成立“一工一农”两个公司,一个是“劳务公司”,一个是“农业公司”。我根本就不懂“企业”是个啥,王涛跟我商量时,我心里打退堂鼓。“农民都是各想各的,各挣各的钱,不会听你的。”他说:“我来不是单纯送钱送项目,而是要带动、激励大家一起致富,共同过好日子;其中关键就是要把大家组织起来。”
劳务公司挂了牌,可没几个人报到。
“长建,人你来动员,其他事我负责。人一到位,劳务项目就开始。”王涛给我下了死命令。
咋办?旁人不好说,我就从自己家人下手,劝在淅川县城当厨师的儿子方明园回来加入劳务公司。
“我现在一个月能挣4000块,回去能有啥发展?”儿子不愿回。
“人家王涛从北京来给咱村干事,别人不支持,咱得支持。你回来先试试,不行再走。”
后来我动员亲戚朋友,陆陆续续凑了十来个年轻人。这时,项目真来了。王涛从北京一家公司获取了土壤固化剂专利技术使用权,我们先在一段土路上试验了一把,很成功。县里验收后,就给了一段公路项目。
2017年腊月,天寒地冻的,大家就干起来了。每天早上6点,劳务公司项目部的临时会议室里就已经坐满了人,王涛就在工地上给大家开晨会。“思想提纯、精神回炉、付出绝对”口号山响……由于干劲足,技术新,用传统方法三个月才能修成的路,半个月就干成,为村集体赚来了“第一桶金”——300多万元。
“王书记,你可真厉害!这么多年,村里没见过这么多钱。”我由衷赞叹。“这才到哪儿啊。”王涛却说,“银杏树沟村要走的路,远着呢。”
“产业发展到哪儿,哪里就是银杏树沟村。有多少人为我们服务,我们村就有多少人”
劳务公司挣钱了,王涛提出要改善人居环境,由村集体出钱,?贴群众改善住房。开村民大会那天,回来了200多人,“得来听听,看有啥好事情。”大伙争先恐后。
每户补多少?会上争论激烈。“5000元够了,最多8000元。好不容易集体挣点钱,可别花歪了。”王涛说:“光靠劳务撑不起村里的未来,我们还要发展产业挣钱,人居环境改造是美好生活的起点,标准不能低,建议每户补15000元。”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有山不能养畜、有树不能砍伐、有水不能养鱼,产业搞不起来。”大伙满是疑虑。王涛说:“虽然外部条件限制,但思想不能锁死。我们要走出去,产业发展到哪儿,哪里就是银杏树沟村。有多少人为我们服务,我们村就有多少人。”
2018年5月,村居改造开始了。叮叮当、叮叮当……村里一片施工的声音,附近的建筑队都找空了。过去,村里土房占60%多,经过一改,整齐的徽派民居,面貌一新。
村居环境改造好后,大家都很满意:村里几百年没啥变化,变成这样就行了!可王涛还要继续往前走:“修路项目,靠的是政府支持,我们不能总求政府照顾,要自己闯市场。”
早在村居改造前,村里已流转土地种玫瑰,可王涛想的是把玫瑰产业化,要到外村,甚至外县包地、合作建厂。我首先想不通:“你王涛是银杏树沟村的‘第一书记’,管外村、外县的事干啥?”
2018年底,王涛领着大伙去外地产业发展好的村参观,回来后,我们明白了:规模越大、平台越大、产业越大、市场越大。
如今玫瑰花田村里有、外村有、外县有,玫瑰花茶、玫瑰纯露、玫瑰酒、玫瑰醋等一系列产品,也像变戏法一样陆续推出,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在金河镇,村里联办了环保砖厂,生产用粘合技术做的透水砖;在仓房镇,联办了一家矿泉水厂,还在整合打造村里专属的“芈月山”品牌,开发乡村文旅产业……村里还设立了创业基金,鼓励村民创业创新。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如今,每一项产业,都如同一个繁茂的枝杈,聚在一起,撑起了银杏树沟村集体经济的大树。
2018年底,穷了多少年的银杏树沟村不仅整体脱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牛气村”,外村人都羡慕的很,说凤凰落到这儿了,直到现在,还有人专门翻山头过来看哩!
“过去是不会干,现在会干了,还越干越想干”
我也算是个老村干部了。2004年,我就进入村“两委”班子。
能当村干部,说明咱也不是没本事人。上个世纪80年代,我就跑到河北去包砖厂;1993年,我就买回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自己养猪养羊,还买了一辆三轮跑乡村运输。
但自从当了干部,越干越穷、工作越干越差,慢慢地心里也没干劲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如今再对比,我觉得差在思想旧、短在办法虚、弱在眼界小上。
王涛来了后,先给了我两盒圆珠笔,说:“作为资源匮乏型贫困村,发展更要和大的政策背景结合。”让我没事翻翻书、做做笔记。
这几年,我这个没啥文化的农村人,认真读书、看报、看《新闻联播》,发现啥“金句”,就记到小纸片上、装兜里,有空就掏出来看看,都攒了几百张“学习卡”了!
这一学,思想就活了。过去闷头干,政策下来一两年了,还不知道路该咋走,现在抬头干,知道学上级的思路和别人的办法。看新闻一对比,越发觉得咱村走到前头去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俺村也是个“红旗村”,村集体有草绳厂,学生学费都不用交。
后来,集体经济垮了,人心散了,为争个低保,跟村干部打个头破血流。现在集体经济强了,人人有收入,人人有活干,心越来越齐了。王涛说:“我们就要搞集体经济一家独大,治理模式、产业模式,决定着群众信不信你,跟不跟你走。”
王涛常对村干部说:“农村治理是立体的,但核心是支部班子建设和引领作用发挥。”他把“做一个负责任的党员,建一个负责任的班子,留一个负责任的摊子”三句话刷在墙上。
说实话,“班子”这个东西,我以前觉得很虚、也很散。王涛刚来时,村支部班子只剩我一个“留守干部”,一个在家养病,一个撂挑子外出打工;村支部借废弃的村小学办公,屋顶还塌一半,连个党旗都没处挂。王涛就搞“邻家支部”,在群众家开“党群联席会议”,先把“班子”聚起来,再带群众转起来。
外出打工的,他把人家请回来;工作优秀的,吸收进来。如今,干各项事,“两委”班子都冲在前头。从这个变化,我明白了个道理:“班子”是要带的,“班子”是能建好的。村干部们都觉得:过去是不会干,现在会干了,还越干越想干。
2019年8月,本来已经驻村期满的王涛放心不下村里刚发展起的产业,又主动申请,再延期一年。
他能多留一会儿,我自然高兴,但我心里也清楚,“第一书记”不可能永远留在这个山沟沟里,他走之后,这么大的集体资产怎么才能运营好、发展好?
“王书记,这是你第二个家乡,回去后,可不能撒手不管。”王涛说:“光靠我咱村走不远,乡村振兴的担子要交给咱村自己培养的年轻人,以人化人,以人育人,一茬接一茬干。”
村里刚开始创业时,王涛就特别注意吸引年轻人回乡,这几年,有七八个年轻人在村里的产业上干,成长很快。我儿子方明园自从跟王涛搞了修路项目后,就再也不提回城当厨师的事了,现在是砖厂的副总经理。一个过去内向、话都说不好的孩子,三年不到,懂财务、会电脑、通管理,是王涛把他带出息了,是村里事业发展长了他的本事。
去年村两委换届时,两个年轻党员被吸纳进“两委”班子,开始渐渐独当一面。
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不断被吸引回来:1983年生的肖永福在村里开起了养鸡场;1998年生的张攀辞掉郑州的工作,当起了村里的信息员……就像王涛说的,有了持续的产业和持续的人才,就有了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队伍。
更让人高兴的是,王涛不仅激发了大人,还激发了娃子们。村里10年没出过本科生,王涛来后,设立了乡土人才培养基金,每年向每个本科生补贴一万元,三年来,村里已出了13个本科生。
现在啊,看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三年前,那个被我拦在银杏树沟村口的年轻身影。(记者 林嵬、袁月明)
关键词:我和我的“第一书记”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