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脱贫者说 脱贫者说
巴瓦念“牛经”发牛财
本报全媒体记者/张瑞麟 通讯员/张旭
“我从年轻时就开始搞养殖,但从没想过养殖里面也大有文章。”8月23日,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阿克特克提尔村村民巴瓦·哈木齐说。
巴瓦家里一直养羊,但收益一般,除了欠缺养殖技术,还有草场生态的退化问题,这让巴瓦对如何增收陷入迷茫。
当地政府在给农民培训养殖技术的同时,引导村民以小畜换大畜,因为同等收入下养牛的饲草料需求比养羊少很多,这还有助于草场的恢复。
2014年,巴瓦将家中的75只羊卖掉,购入了2头土牛和2头褐牛。一个养殖周期下来,巴瓦发现,以前养70只羊的饲草料用来养4头牛绰绰有余,而养4头牛的收益却远远高于70多只羊带来的收益。
“现在购买15只羊的钱可以买1头牛。1只羊一天的饲草料差不多要1.5公斤,15只羊需要22.5公斤,1只羊从买到卖我能赚200元左右,15只羊大约能赚三四千元。换成养牛后,1头牛平均1天需要饲草料15公斤左右,1头牛从买到卖我差不多能赚近万元,养殖成本比以前低了不少,收入却在增加。”巴瓦开心地说。
当地为鼓励农民小畜换大畜,对搭建牛棚给予一定补贴。巴瓦家将以前的羊圈改建成两座砖混钢构的暖圈,又打了一座水泥硬化的青贮窖,这下,饲料有了存放的地方,不用外出放牧,也节省了人力。孩子们有的做起了护边员,有的考上了辅警,家里收入来源更多了。
几年下来,巴瓦家的牛都换成了褐牛,他又尝试饲养西门塔尔牛,根据市场需求,巴瓦还养了几头热门的安格斯牛。
“现在我家还出售牛奶,并制作奶酪等,养牛让我的钱包鼓了起来。”作为村里最早养牛的人,巴瓦对于如何合理调整种牛和肉牛的比例才能更有利于牛群的生长,以及草料发酵到什么程度可以产生较多的有机酸等都有着自己的“秘籍”。巴瓦家出栏的牛不仅肉质好而且产奶量多,他也成了当地养牛的领头人和“土专家”。
在巴瓦的带动下,如今阿克特克提尔村家家都在养牛,养的最少的都在7头以上。周围牧民常常会带着各种养殖难题来求助巴瓦,巴瓦也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们。
关键词:巴瓦念“牛经”发牛财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