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脱贫者说 脱贫者说
种葡萄 “吃中饭”
湖南日报记者 胡盼盼 刘勇
今年73岁的王永军、杨久菊夫妇,每天在固定时间吃中饭,还只是最近五六年的事。
10月14日11时许,凤凰县新场镇大坡村,王永军打开厨房的水龙头,淘米、冲洗辣椒、解冻猪肉,为中午的伙食忙碌起来。
12时刚过,在村部搞卫生的妻子杨久菊和在田里剪葡萄的儿子王云生,几乎同时赶到家。灶台上,一碗辣椒炒肉,一碗水煮南瓜,热气腾腾,3人围坐着大快朵颐。杨久菊边吃边介绍家庭情况:“儿媳妇在浙江鞋厂打工,孙子在邻村读幼儿园大班。”
这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村党支部书记杨清华看来,大坡村这样的生活,却是千百年来的“新鲜事”。
“按我们祖祖辈辈的习惯,湘西地区农民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时钟左右吃一顿,下午5时左右吃一顿,中午不吃。”
杨清华认为,养成这个习惯的原因,最初是因为太穷,要省着吃。后来吃饭不成问题,但老年人一般闲坐在家,“中午觉得不饿”;没有外出务工的青壮劳力,在田间地头不紧不慢地干活,有的中午偶尔回家吃碗面完事,有的中午“从来没动过筷子”。
大坡村田土不少,但缺灌溉用水。村民长期靠种水稻、烟叶维持生计。一遇干旱年份,村里的水稻便减产甚至绝收。烟叶种植更是耗水耗肥,一丘田种两三年就得“轮休”。杨清华说:“大家干活不紧不慢,并不是不勤快,而是地里实在产不出几个钱,所以劲头不足,也就懒得回去吃中饭啰。”
“我家天天吃中饭,是从2015年开始的。”王永军记得很清楚,那一年他家新种的8亩高山野生刺葡萄全部挂果,大部分卖到30公里外的凤凰县城,平均每亩纯收益超过7000元,从此摘掉贫困帽。每天固定时间吃中饭,也变得“自然而然”。
王云生说,种葡萄能挣钱,在田里干活也就特别卖力,没到中午就饿了,所以天天要吃中饭。“再一个,我们经常要送葡萄到凤凰县城去,一天三餐的时间安排也得套着城里的习惯来,是不?”
这种高山野生刺葡萄,大坡村村民历来只在房前屋后栽一两蔸,从来没有在田里种过。但如今,全村三分之二的田土变成了葡萄园,总面积达1028亩,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把不起眼的野果树变成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杨清华当记头功。
2011年,他作为能人返乡,当选大坡村党支部书记。见过世面、善于思考的他,当年联合村支两委成员,一起在田里试种了20亩高山野生刺葡萄,想看看两年后挂果时收入会不会有所改观。
没想到,2013年全省大旱,大坡村多数农作物绝收,唯独那20亩葡萄长得很好。“这种葡萄天性耐旱,所以第一年挂果产量就很高,味道也很好,卖了个好价钱,每亩毛收入差不多1.2万元。”杨清华说,在缺水的大坡村种植这种葡萄,是再合适不过了。
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让王永军夫妇毫不犹豫跟着走,当年就把家里的8亩田土全部改种葡萄。也就在那一两年内,全村的葡萄园面积迅速扩张开来。2016年,大坡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3000元,增至2019年的1.3万余元。
尝到“吃葡萄饭”甜头的王家,打理的葡萄品质如今在全村数一数二。吃完中饭,王云生开着三轮摩托车,往游人如织的凤凰县城送葡萄去了。
关键词:种葡萄 “吃中饭”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