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非遗扶贫,激发乡土文化的创新活力
非遗扶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举措。如何使我国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精准扶贫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其应有价值,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开展的非遗扶贫工作聚焦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两大领域。振兴贫困地区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业已成为文化扶贫的着力点。剪纸、刺绣、雕刻、泥塑、编织、漆艺、瓷器等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今天的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知、界定,甚至一些知名品牌也从中寻求创意和灵感。如何推动乡土制造的创新研发,激发乡土文化的生命力?
非遗+扶贫=互惠
一些非遗,如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不仅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亦具有生产性,即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体现,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其传统工艺流程、关键技艺等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因此,“生产性保护”理念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应运而生,100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挂牌亮相。“生产性保护”不仅可以使非遗得到活态传承和保护,还在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传统工艺工作站的设立,是“生产性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2016年起,文化和旅游部陆续设立十余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帮助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升设计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比如,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围绕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为重振这门传统工艺,年轻的设计团队入驻工作站,带来新设计理念,并通过品牌孵化等方式促成工艺与市场接轨,不仅使刺绣活了起来,也让绣娘富了起来。再比如,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通过发现贵州贫困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并将其作为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入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事业。
2018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下,许多地方大力开展“非遗+扶贫”工作,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振兴传统工艺。这亦是对“生产性保护”的科学实践。截至2020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超2200个,培训了将近18万人,带动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非遗+扶贫”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度融入文化传承与民生建设。
传统+设计=时尚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看重产品的品质、样式与时尚度。非遗要走进现代生活,就必须敏锐把握住这一时代变化趋势,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现代审美。
比如,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以来,组织多批果洛地区非遗传承人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进行研修培训,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许多传承人回到当地再次进行创作、制作时,其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和生活需求。同时,大规模的研修培训,培养出一批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相融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
还有一些地区,邀请专业设计师助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设计师的任务,不是改造传统工艺的图案或色彩,而是在尊重当地文化、保留当地传统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经验,帮助非遗传承人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比如,将传统工艺应用于服装、家具设计,提取经典图形用于农产品包装设计,建立传统工艺纹样数据库等。
非遗拥有与生俱来的、经过时间沉淀的地域和文化之美。譬如,蓝印花布从简单上色到逐渐有了独特的纹样、制法,其发展进程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演变。设计师应充分认识、挖掘不同非遗的美学特征,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因为,保护非遗的根本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人类的创造力。
传播+共享=活化
非遗的活态保护,离不开传播与共享。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使非遗传播得更广。一些非遗传承人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制作具有不同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比如,针对儿童开发一些可供动手参与的材料包,针对年轻人开发一些手机壳、耳机等文创产品。越来越多的非遗体验活动在文化场馆、广场、商场举办,吸引人们近距离了解、感受非遗的魅力。近年来,新媒介与新科技的涌现,使非遗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凸显非遗所具有的共享性。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国内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乘着“电商”的东风,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文化之美被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在短视频平台,非遗作品得到更多展示机会,一些非遗传承人在短短十几秒的视频中凭借手艺“圈粉”。借助网络、文创产品、公益项目等,非遗不仅能跨越神州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增进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与共享,使五湖四海的人们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消除隔阂、和谐相处,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时间节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的保护工作即将迎来20周年。虽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但是进步快、成果显著。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政府主导、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以及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从鲜为人知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发展势头良好。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机遇,进一步发挥非遗,尤其是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交流,实现非遗的活态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激发乡土文化的创新活力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