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观察 精准观察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对青海光伏扶贫项目的调研
核心阅读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的光伏产业园区,是国内大型光伏发电基地之一,为当地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光伏扶贫项目的带动下,青海省1622个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既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也形成了产业与生态良性循环。
站在高处俯瞰,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宛若披上一层蓝色铠甲,数以万计的光伏电池板纵横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矩阵周边牧草葱郁、羊群穿梭,蓝色、绿色、白色错落有致。这里,就是国内大型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之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的光伏产业园区。
在这片沙化土地面积占比曾高达98.5%的“不毛之地”上,清洁能源如何以“光”生“金”养“绿”,助力脱贫攻坚?本报记者日前随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党支部“根在基层”调研组进行了实地调研。
贫困户吃上“阳光饭”,大家有活干有钱赚
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光伏装机1122万千瓦,其中光伏扶贫装机73.36万千瓦,实现了全省1622个贫困村全覆盖,村年均收益30万元,收益期长达20年。仅海南州“十三五”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就扶持带动全州173个贫困村的72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清晨,共和县倒淌河镇蒙古村轻雾缭绕,光伏扶贫电站巡查职守员卡布裹上厚实的藏袍,开始了一天的巡逻。
以前,卡布一家六口一直过着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的生活。“不怕你们笑话,我们以前很少洗衣服,洗起来真不方便。现在通了电,有了洗衣机,大人小孩穿衣服都讲究起来了,经常换洗。”卡布笑着说。
“从前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洗衣裳,牧民们从未想过能用上洗衣机,更没想到生活能有这么大改善,靠的是阳光这一祖祖辈辈都拥有的资源。”蒙古村第一书记扎西介绍,村里共有贫困户353户,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101户,依靠光伏扶贫的收益,村里设立了公益性岗位,像卡布这样从事巡查工作的贫困户,每年可增加岗位收入1.8万元。
“自从建了光伏扶贫电站,大家用电不愁,有活干,有钱赚!”和卡布同村的桑豆吉领到了依靠光伏扶贫设立的保洁员岗位工资,连夸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我们在蒙古村当保洁员,每天上下班有通勤车接送,和电厂职工一样……”桑豆吉女儿卓玛措快人快语。由于桑豆吉身体有残疾,女儿承担了大部分保洁工作。“我们村里共有8个贫困户当保洁员,每个月有800元的收入,加上在附近园区的打工收入,早都脱贫啦。”卓玛措说。
在青海,像卡布和桑豆吉一样,直接受益于光伏扶贫的贫困户还有很多。青海省财政厅副厅长李生才列举了一串数字:目前,受益于青海省光伏扶贫项目的贫困人口达28.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52.5%,受益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1.5%。
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产业生态良性循环
阳光不仅照进家家户户,还使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蒙古村几年前还是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村财政”底气十足。
“搞光伏扶贫之前,咱村没啥产业。无论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还是给大家办点急事儿、难事儿,都拿不出钱来。”扎西告诉调研组,目前光伏扶贫项目所得收益六成归村集体,用于教育培训、临时救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四成作为扶持资金,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按劳分配。“抓建设有资金,村容村貌有变化;‘摘帽’有底气,大家伙精气神更足了。2020年,村里能获得光伏扶贫项目收益24万元,村集体所得收益除了支付各种公共开支外,预计还能剩余10万元,我们打算用这笔收入投资合作社发展畜牧业,让村集体经济多个轮子转起来!”扎西说。
据调研组了解,海南州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平均年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按照上网电价和国家每千瓦时补贴0.75元计算,年收益达到6000万元,扶持带动全州173个贫困村平均年净收益30万元左右,连续收益达20年。
无独有偶,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热水村也实施了光伏扶贫产业项目。海晏县扶贫局局长苏子珍告诉调研组,目前光伏电站已完成对全县1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确权工作,共结算基础电费89.5万元,发放国家财政对青海省第三批光伏发电补贴资金113.6万元。“我们县的光伏扶贫集体所有资金除了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外,还将用于二次扩建,发展畜牧养殖业和乡村旅游。根据每个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出台方案。”苏子珍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要求地方将今年光伏扶贫收益的80%用于创设公益性岗位,提供就近就地就业。疫情防控期间,这项政策有力地保障了贫困户稳就业、增收入。卓玛措说,受疫情影响,她没有再回青海湖景区打工,幸好村里用光伏扶贫收益设置了岗位,“收入有了保障,心里有底!”她说。
“看到这么大一片光伏矩阵,大家都说这是在塔拉滩挖出了采不完的‘金矿’。其实,更宝贵的,是‘金矿’下面的‘绿银行’。”青海省扶贫局副局长王大军告诉调研组,海南州光伏产业园区建成后,不仅加快了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其“牧光互补”模式,还实现了产业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如今,在一块块光伏板的遮挡下,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牧场,塔拉滩2000多只“光伏羊”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青海省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宏成介绍,所谓“牧光互补”,就是用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代替光秃秃的沙石地面,并结合当地土壤、水质,在光伏板下种植高原生态作物。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下渗的水为作物生长提供了保障,羊群还变成了这里的除草“义工”。
实际上,青海省全年日照时间达2500至3650小时,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地形地貌差异很大:东部干旱山区山大沟深,人口密集,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十分有限;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脆弱,居住分散,不宜接入大容量光伏电站。而青海南部和西部地势平缓,荒漠化土地多,接入送出更便利。为了让“阳光金矿”惠及更多贫困人口,青海省创造性地发展“飞地模式”,开展跨区域扶贫——将东部以及果洛、玉树等地的光伏电站建在海南、海西,为光伏扶贫开辟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巩固了脱贫成果,增强了发展后劲
光伏扶贫是青海省到目前为止一次性投入最大、覆盖面最广、收益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惠民工程。调研组发现,光伏扶贫对青海省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发展后劲、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0年8月底,青海省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21.4亿千瓦时,总收益16.05亿元,村均获益40万元以上,最高的超过100万元,整体效益超过预期。按照现行可再生能源发电“持续20年享受财政补贴、确保收益稳定”的政策,光伏扶贫累计收益可达到100亿元以上。扶贫效益越来越稳定可靠。
通过光伏扶贫,全省1622个贫困村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收入可用于基础设施维修维护、农牧民教育培训、临时救助等,有效解决了贫困村“有心作为、无钱办事”的难题,助推贫困村脱贫致富。
光伏扶贫收益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分配,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治安巡逻、纠纷调解、风险排查、移风易俗监督等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乡村治理能力。
与此同时,光伏电站选址有效利用戈壁荒漠、黑土滩和荒山荒坡,全部采取高支架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模式,在节约后期管理成本的同时,实现综合利用土地叠加效应。光伏方阵区内生态得到快速修复,光伏电站也成为优质牧场。
如何让光伏扶贫政策在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调研中,各方都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在发电设施运维提效、精准分配发电收益、进一步发挥村集体作用和激发村民积极性等方面加强指导,做出更积极的政策探索、更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开展更加高效的治理协同,让“阳光金矿”成色更足。
关键词: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