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AI赋能高校创新发展 精准与温度的双重奏

2025年06月24日 10:10  |  作者:侯春来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大学校园里,一份无声的关怀正在悄然传递。“暖心饭卡”,通过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数据,精准识别出那些可能面临经济困难却不愿主动申请补助的学生,并直接将餐补打入其卡中。这一创新,不仅免除了传统资助模式中“填表自证”的尴尬,保护了学生的尊严,更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AI)如何为高校管理注入“精准”与“温度”。它启示我们,AI绝非冰冷的机器,而是高校实现更精细管理、更人性化服务的强大引擎。

如今,AI技术正深度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评估、校园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高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从“粗放管理”迈向“精准服务”的深刻变革。

AI重塑教学:让学习更精准、更有效

传统教学常面临“众口难调”的困境:统一的课程进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往往滞后且片面。AI的介入,正在让教学变得更“懂”学生。

课程设计的“智能导航仪”——过去课程设计主要依赖教师经验和固定大纲。现在,AI可以充当“智能导航仪”,它能分析海量的学生学习数据,比如在电子教材上的停留时间、在线讨论的活跃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动态绘制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地图”,识别出他们的优势、短板和兴趣点。浙江大学“智云课堂”就是典范。当系统发现某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多元微分”上频频出错,它能精准定位到可能是某个更基础的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并自动推送针对性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这就像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专属的“学习导航”,让课程内容能动态调整,更贴合个体需求。此外,AI还能成为教师的“知识雷达”,持续扫描全球最新学术动态和跨学科知识。例如,加州伯克利分校的课程设计智能工具曾建议在《环境工程》课程中融入区块链技术来解决碳排放追踪难题,成功促成了跨学科新课程的诞生。

教学评估的“超级显微镜”——传统教学评估受限于抽样调查、专家听课、试卷考核等离散化手段,存在数据维度单一、反馈滞后等痛点。AI则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能进行全流程、多维度的追踪评估。在时空上,它能整合课堂互动、在线学习平台行为,甚至图书馆使用数据,描绘出更完整的学习轨迹。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通过分析大量电子教材的标注行为,可以洞察不同时间段学习效果的差异。在评估维度上,AI不仅能考察知识掌握情况,还能评估高阶能力。剑桥大学开发的系统,通过分析学生提问的深度和类型(比如提出假设检验问题的比例),就能有效预测其科研潜力。东京工业大学的实验则表明,AI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语音语调变化,可以作为对知识理解深度的辅助参考。更重要的是,AI有助于揭示教学因果。北京大学的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恰当使用类比案例的频率,与学生(尤其学困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呈显著正相关。麻省理工学院的“虚拟课堂”甚至能模拟海量教学实验,帮助找到最优的教学节奏(如理论讲解时长控制在某个区间效果最佳)。正是AI助力的这些精准洞察让教学改进不再“凭感觉”,而是有据可依。

AI在教学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标准化流水线”升级为“个性化成长路径”,释放教师精力使其专注于启发与引导,让学生获得更有效、更适配的学习支持。

AI升级治理:让校园更智能、更有温度

“暖心饭卡”项目展现了AI在校园关怀上的精准力量。而这只是AI赋能高校治理的一个缩影,它正将传统的“被动响应式”服务,全面升级为“前瞻性精准服务”,让校园运转更高效、关怀更无痕。

后勤服务的“智慧管家”——食堂管理正变得智能化。智能餐盘结合图像识别,能分析学生的膳食结构,为连续选择高油盐食物的同学推送健康建议。除此之外,AI能预测用餐需求,结合历史消费数据、课程安排,甚至天气情况,精准预测各时段、各餐厅的人流和菜品需求。这不仅大大减少了食物浪费和食材损耗,也让供餐更合理。在食品安全领域,AI图像识别结合区块链技术,构建起全流程溯源链,一旦发现问题食材,能在几秒内锁定源头,显著提升了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学生关怀的“隐形守护者”——AI的“精准”能力在关怀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大放异彩。它像一位“隐形守护者”,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如校园卡异常消费、图书馆出入时间突变、在线行为、获得授权的社交平台情绪倾向等),构建起早期预警网络。某高校建立的模型,能比传统方式更早地识别出可能存在心理压力的学生,成功将危机干预的响应时间从几十小时缩短到几小时,为及时提供帮助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体现了AI在守护学生福祉上的巨大潜力,关怀在问题萌芽时已悄然启动。

资源调度的“高效引擎”——AI也是优化校园资源利用的高手。通过分析教室、实验室的历史使用数据、课程安排和学生流动规律,AI算法能实现空间和设备的动态预约与智能调配。某高校应用后,教室空闲率显著下降,高峰期拥堵得到缓解,让宝贵的校园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在能源管理上,AI物联网平台能实时监控楼宇能耗,结合天气、课程表和人流预测,自动调节照明、空调等设备,实现精细化节能,为绿色校园贡献力量。在宿舍管理方面,AI也能优化资源配置。有的高校通过分析晚归记录、公共设施使用频率等数据,优化了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的混住比例,有效促进了文化交流,减少了冲突。

AI在高校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前行之路也需谨慎。“精准”的前提是数据。高校必须建立最严格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明确数据采集、使用的边界,恪守透明、授权、最小化原则,筑牢学生信任基石。要坚守人本核心,AI是强大的工具,但教育的主体永远是人,需要明确AI的辅助定位,避免陷入“技术万能”的误区。

从“暖心饭卡”的隐形关怀,到动态调整的智能课堂,再到早期介入的心理守护,AI在高校大显身手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它带来的核心变革,是精准化与人性化水平的飞跃。国内一些民办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AI助力。比如春来教育集团2024年提出数字化发展战略,旗下的多个校区成立了AI学院,利用AI技术的独特优势,在数据流动和算法运转之下,构建一个更懂学生、更善管理、更有温度的育人生态。总之,AI赋能高校创新发展的真谛,在于帮助我们发现每一个需要关注的个体,优化每一份资源的配置,激发每一位师生的潜能。当精准的技术服务于育人的温度,高校才能真正成为启迪智慧、滋养心灵、孕育未来的沃土。

(作者侯春来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