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思想
红色文化进课堂:大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与优化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中积淀而成的精神瑰宝,
一、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
红色文化包含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谱系,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等。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精神也被包含在其中,这些精神共同呈现出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而持续丰富的动态特性。
二、 红色文化进课堂:大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与优化的必要性
(一)强化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思想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使命所在。在多元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的状况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元发展的态势,需要通过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以及文化观。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之中,可通过具象化的精神标识以及价值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引导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稳固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二)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红色文化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优化,将红色文化当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奋斗传统同新时代的价值诉求相互结合,可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促使其在传承的进程中实现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这不仅对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有所帮助,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实践途径,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以及精神品格的培育状况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内容,可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精神养分以及为他们提供行为方面的引导。通过优化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有利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育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红色文化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推动其在思想、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为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根基。
二、 红色文化进课堂:大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与优化的路径
(一)深挖红色资源,夯实课程内容基础
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程的关键内容,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教师从系统性、科学性以及时代性的角度出发,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通过构建多维立体的资源体系,梳理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提炼其中的精神内核,把红色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为思政课程筑牢内容根基,让红色文化在课堂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思想性与感染力。
教师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搭建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把分散在地方档案馆、纪念馆以及民间的红色文献、口述史、影像资料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并分类整理,依据历史时期、地域特色、精神主题等多个维度,创建红色文化资源索引系统,为教学提供丰富而又精准的素材支持。例如,在讲解革命精神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调用数据库里某革命老区的珍贵手稿和战役沙盘模拟影像等,把抽象的精神内涵转变成具象化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联合地方党史研究部门、高校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学术研究,从理论方面深入分析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意义,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兼具深度和前沿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实践效能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单向灌输以及实践不足等问题,较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提升红色文化教学实践效能而言十分关键,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环境。通过情境模拟、项目式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达成从知识接受到情感共鸣、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行动的转化,切实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
教师可开展红色文化沉浸体验式教学,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例如,在讲解长征历史时,教师可以设计“重走长征路”虚拟现实体验活动,学生佩戴虚拟现实设备可以真切地感受雪山草地的艰险以及战斗场景的激烈,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教师还可以推行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如“本地红色遗址保护与开发现状”“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撰写调研报告并在课堂展示交流,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加深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融合时代元素,增强文化育人魅力
红色文化应与时代发展紧密
教师可以把红色文化和新媒体传播相结合,创建红色文化微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系列短视频,采用当下流行的“vlog”(视频日志)形式,组织学生讲述红色故事或者解读红色精神,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进行传播。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展开红色文化主题讨论。例如,在航天事业获得重大突破时,引导学生去探讨“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航天领域的传承以及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红色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精神力量。
(四)健全机制保障,推动长效协同发展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成长效协同发展,需要健全机制保障。教师应积极推动多方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资源与力量整合起来,以此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合力。教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对教学过程以及效果展开全面评估,及时找出问题,调整优化教学策略,保证红色文化教学持续改进且不断完善,为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的落地生根
教师可以构建“校地社”协同育人机制,同红色教育基地以及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例如,定期安排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邀请基地讲解员以及老党员为学生讲课,与企业合作举办红色文化创意设计活动,把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开发之中。在评价机制上,教师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要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社会实践表现以及红色文化传播成果等纳入评价范畴,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实践基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且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要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案,推动红色文化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大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以及优化,可切实激活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并厚植家国情怀。展望未来,随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持续挖掘、教学方法不断革新以及育人机制的日益完备,红色文化将会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萍)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