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实践

回到家乡,回到最需要我的地方

2025年08月05日 10:27  |  作者:朱英杰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不再贫困!”2025年的这个夏天,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360余名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发出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强音。今年秋季学期,他们即将背起行囊,赴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的153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他们将扎根县域中学,化作万千溪流,用青春年华滋养千千万万少年的成长,用三尺讲台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4

2024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杨卿(中)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第二中学参加“数字教育小院”暑期实践,组织学生开展甲骨文项目制学习。(北京师范大学供图)

10年前,生活在贵州群山间的杨卿刚刚升入中学,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教育,此后6年间,他开启了跨越200多公里的异地求学路。

每当假期往返于学校和家的时候,杨卿总不由得在想:家门口为什么就不能有好学校?其他没有条件跨市求学的学生又该怎么办呢?

那时,让“家门口”就有好教育的梦想在杨卿的心底悄悄生根。作为亲历者,他想用行动为家乡的基础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杨卿因“优师计划”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大学4年间,他的大学生活格外精彩——从和奥运冠军一起强身健体,到面对面听莫言、余华等著名作家的精彩讲座;从原国家级贫困县的多次支教实践到远赴英国中小学的实地实习;从与一线教师、教材编写者、高考命题专家深度交流,再到和“四有”好老师启功教师奖获得者共话基础教育实况……

“收获的不只有新知,还有感动。”时至今日,杨卿仍然清晰地记得,一个夏天,他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第二中学的支教活动临近尾声时,学生们不舍地拽着他的手问他:“老师,明年你们还会再来吗?”

“欠发达地区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比想象中更急切。”杨卿说,4年来9个省份、10余所学校,每一次支教实践经历都坚定了他要回到县里、为中国而教的信念,“这些生动的实践、孩子们真切的呼声,都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强国不仅是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更是刻在每个青年师范生肩头的时代印章。”

“我们会全力以赴,努力让‘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如今,杨卿和同学们已经带着满满的收获顺利毕业,而谈及即将开启的人民教师新征程,杨卿表示,自己对即将开始的一切“很是期待”。

编辑:张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