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资讯
教育数字化行动百校联盟承办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名校长论坛
8月19日上午,由教育数字化行动百校联盟(以下简称“百校联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名校长论坛”,作为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召开。来自百校联盟成员校及全国多地的名校长齐聚一堂,围绕基础教育数字化变革、学校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校长数字化领导力等核心议题,深入交流联盟内外部实践经验,共话智慧教育发展新路径。
本次活动特邀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主持专题报告环节,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专刊编辑黄璐璐主持校长报告和圆桌讨论环节。
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原校长、教育数字化行动百校联盟理事长李有毅致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致
专题报告:前沿探索勾勒智慧教育新图景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以《AI驱动课程逻辑重构》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AI带来课程要素多方面转变:教育智能体成新要素,内容动态化个性化且多模态,学习环境成自主交互沉浸式智能中心,评价方式、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同时,AI推动课程逻辑由线性结构转混合结构,课程向学习服务功能演进。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正高级教师、成都市特级教师、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毛道生聚焦“数智时代基础教育双师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介绍了成都市双师教学的七类典型模式,并强调了双师教学在搭建教学共同体,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和推动教育治理与制度创新、推进教育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教育学院院长克丽丝塔拉·穆扎(Chrystalla Mouza)分享了“基于研究的中小学计算机科学教与学专业发展机会设计”。她强调,学校的暑期项目通过提供资源和示例,对计算机科学的内容学习、课程选择和实施产生了影响,助力教师塑造
校长报告:一线实践解码高质量发展路径
校长报告环节,百校联盟成员校带来的实践分享,成为论坛的“重头戏”。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徐惠围绕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题,分享了学校在AI+课程(三级体系)、AI+教学(人机协同)、AI+学习(数据驱动个性化)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她强调,在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不再局限于作为知识技能的载体,更
四川省绵阳中学校长苟文彬以《算法与心法——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守》为题,探讨智能时代的教育迭代、人机协同的数智赋能及面向未来的三个转向。他介绍道,绵阳中学通过人机协同搭建新平台、开设新课程、实施新教学,赋能管理提效,从“人跑”到“数跑”;赋能教与学升级,从“经验教学”到“精准教学”;赋能科学评价,从“片面了解”到“全息画像”。他认为,AI时代,学校要做现实世界的联结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多元成才的支持者。
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理事长冯璐介绍了学校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化育人新探索。合肥师范附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通教育教学数据,对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无感沉淀,自动形成丰富、清晰、多维度的数据资源,并进行及时的分析、诊断、建议,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以“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化育人”构建起学校教育教学“生态系统”。
此外,深圳市云端学校校长龚卫东分享了该校通过提升校长数字化领导力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经验。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校校长李华介绍了学校在筑基、强师、优教、改评四方面的实践。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郭红霞分享了该校构建可持续智慧学习生态的发展历程。长郡外国语教育集团总校长周文美分享了学校以人工智能赋能师生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
圆桌讨论:聚焦智能时代关键能力建设
圆桌讨论环节围绕“AI素养培育: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智能时代关键能力建设”展开深度对话。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数字教育部主任、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杨明欢,合肥市第一中学校长吴英明,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附属小学总校校长张华,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第三小学校长
吴英明提出,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需在坚守学科本质和育人初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审美鉴赏力、文化理解力、科学思辨力、价值判断力”四大核心能力,辨别信息的真假、资源的优劣,打开育人的引擎,实现师-生-机三方互动,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培养渗透进日常学科教学中。
杨明欢则提出,学生要构建“懂原理、练思维、触底线”的三重能力,教师要做好“设计师、指挥家、守门员”;实践路径上,需让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生长,将AI思维融入各学科教学,并为教师搭建AI工具“脚手架”。
张华认为,无论是老师抑或学生,迎接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抓住三个
本次论坛汇聚全球智慧教育实践经验,为名校长们搭建了思想交流与成果共享的平台,为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与会者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本真,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