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推进跨文化趋同:面对来华留学生,高校如何实现寓管理于服务?
在“一带一路”倡
然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留学生教育领域也暴露出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为了增强我国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影响力,提升高等教育话语权,国家采取了设立较为宽松的入学门槛、较低的学业要求、差异化管理的学籍制度以及提供较高的生活保障和加大奖助学金投入力度等措施吸引留学生。这些措施虽取得一定成效,但随之引发的“留学生超国民待遇”“来华留学门槛低”“低质量留学生影响教育公平”等社会争议也日益凸显,对多元化背景下的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当前留学生教育从扩大规模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向管理要“质量”,以管理促发展,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水平亟须提上日程。针对来华留学生实施跨文化趋同管理已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两个维度看跨文化趋同管理
跨文化趋同管理包含趋同化管理和跨文化管理两个维度。所谓趋同化管理,是指在来华留学生管理过程中采取与本国学生相似或相近的标准,对留学生的招生、培养、教学、生活等方面进行管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所谓跨文化管理则是在认识和分析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多元文
趋同化管理强调的是一致性,即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应该被同等对待,本质上是强调教育公平。跨文化管理强调的是多样性,即来华留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本质上是承认文化差异性。趋同化管理偏刚性,强调底线思维。跨文化管理偏柔性,强调以人为本。跨文化趋同管理意在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兼顾留学生管理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强调两种管理方式的优势互补。既严守底线,又以人为本,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融合,是一种既坚持异中求同、又兼顾同中有异的管理方式。
来华留学生具备文化多样性与多元化背景(特有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适应性问题一直是严重影响留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跨文化趋同管理理念的提出,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更好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当代使命
教育管理手段的价值实现取决于目标导向。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当代使命可以凝练为双重维度:其一是培育具备专业素养的高质量国际人才;其二是塑造知华、友华、爱华的文化使者。具体而言,当前我国留学生教育有两个培养目标:一是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使来华留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体系、文化素养等方面达到较高标准,为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二是通过文化培养,使来华留学生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理解、尊重认同乃至价值共鸣。以上两点,都要求跨文化趋同管理必须构建目标响应机制,确保管理实践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动态适配。
学校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如何构建?
以跨文化趋
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高校应构建四维文化响应体系。
建立跨文化趋同管理协同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跨文化趋同管理的有效落地,除了意识和措施到位之外,还需要构建“政策引领-队伍支撑-资源保障”的协同保障机制,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支持。
首先是完善政策制度。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为政府管理、学校办学、社会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依据,但相关政策仍较为泛化。下一步,应加速制定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实施认证评估,构建包含认证审查、质量评估、督导反馈在内的全流程保障机制,通过标准化监管手段规范留学生教育服务,推动国际教育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国家还应推动建立留学生学历等信息查证系统,指导学校合理规定留学生的具体入学标准,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招生的监管,形成一套完整、可靠、具体的招生方法和技术手段,着力从源头突破趋同管理难以推进的困局。
其次是建强管理队伍。高校应建设一支高水平留管队伍,精心选拔专业化人员并对其进行正规管理培训,确保在达到综合素质、外语水平、跨文化能力等方面要求的同时具备底线思维和跨文化管理意识,具备实施跨文化趋同管理的能力;严格落实教育部对留学生辅导员规定的相关要求,在选优配齐的前提下重视并关注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其具备坚定的政治素养、丰富的理论知识、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学生工作管理能力、合格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危机应对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修养;合理吸纳部分留学生进入到管理队伍,作为管理者充当各个国家或地区留学生群体的沟通桥梁,增加来华留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感。
最后是优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