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将“创新”贯穿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全流程

2025年11月05日 16:03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并强调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直面我国创新体系深层症结,旨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顶层设计。作为浙江省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浙江省实验室)的一名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其紧迫性与深远意义。我想这不是简单的机制层面的调整,更将对创新生态、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进行系统性重塑。

长期以来,以论文、“帽子”、项目数量为主要导向的评价体系,在特定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逐渐凸显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科研与产业“两张皮”,人才在体制内“内卷”,成果在实验室“沉睡”。我认为科研评价不能工程项目化和简单数字化,需要探索“多维贯通”的科研评价体系,实现指标内涵化和体系多元化,推动科研活动从追求“发表导向”转向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引导科研真正回归本质。我所在的良渚实验室定位为大学与生命健康行业的“交界面”战略科技力量,致力于追求科技高峰、创造先进治疗、成为产业动力。实验室积极探索评价机制改革,实行人才分类评价和标志性成果评价方式。对于研究型人员,主要评价成果原创性、科学价值、国际影响力等;对于双创型人员,主要评价关键技术突破、技术合同额、孵化企业融资、解决临床或产业实际问题等转化成效。实验室强化平台绩效与贡献导向,将实验室的生存发展与能否持续产出“高水平、高影响、高价值”的成果紧密挂钩,牵引科研活动服务于“科技高峰、先进治疗、产业动力”的三层次递进式目标,主动对接和服务国家和浙江省战略需求。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因其使命定位、评价体系和组织文化的差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人才孤岛”和“创新闭环”。打破“孤岛”,方能共生共荣。因此,畅通人才交流通道,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要探索“价值共创”的人才交流新机制,推动合作单位间成果互认、评价衔接与资源共享,实现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让基础研究的“深水”滋养产业应用的“良田”,让市场需求的“号角”引导前沿探索的“航向”。在良渚实验室,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目标清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构筑人才共振生态圈,让人才在这个生态中如活水般流动。实验室通过创新“平台﹢高校﹢企业﹢医院”人员流动共享机制,形成生物医学领域联合战队模式,来强化关键战略任务的联合攻关能力。同时,充分整合政府政策、人才项目与企业合作资源,在共同价值导向驱动下形成多方联动、要素聚合的创新合力。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需要聚焦于如何教育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双创型”新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是前沿科技的探索者,还应是懂市场、善转化的复合型科技创业者,以新人才加快促进“新科技”和“新转化”。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试验场,要探索构建“双创赋能”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打造能有效链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概念验证、产业孵化的载体,将高水平论文、专利等“0-1”的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前景和颠覆性潜力的“产业种子”项目或初创企业,在成果转化“死亡之谷”上架起一座桥梁。良渚实验室也正在探索一条以“人的转化”带动“科技转化”的新路径,创造“新人才、新载体、新机制”融合创新和创业,重点以双创博士学院为载体,通过“大赛招生、良渚护航、政府支撑、基金加持”的全过程“催芽育苗”模式,培养“左手科技,右手转化”的双栖双创型新人才,转化技术为可投资标的,促进创办科技企业,建立生物医学领域教科人一体化和“两新”深度融合的“良渚范式”,让博士人才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更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和新质生产力的直接推动者。

面向“十五五”,我们期待通过深化改革,在全社会构筑一个活力奔涌、价值涌流的创新共同体。在这个创新共同体中,评价体系更加“破立并举”,共同形成一套尊重科学规律、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多元评价体系,各类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奔跑,并获得与之贡献相匹配的认可与回报;人才流动更加“顺畅自如”,知识、技术、理念在流动中碰撞、融合、增值,形成一个“天下英才尽可用”的开放格局,让创新要素在经济主战场上实现最优配置;创新生态更加“雨林共生”,大企业开放场景,中小微企业锐意创新,高校提供源头活水,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四通八达的枢纽,金融资本甘于“耐心陪伴”,政府营造适宜“气候”,各类主体深度互动、协同共生,自下而上地涌现出颠覆性技术和革命性产业变革;价值创造更加“导向鲜明”,科研人员不再为“帽子”和“论文”所困,而是心怀“国之大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成果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真正让科技创新的力量惠及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

当评价的“指挥棒”校准方向,当人才的“活水”充分涌流,创新创造的活力必将如春潮般澎湃。良渚实验室愿成为这一伟大变革的坚定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与社会各界同仁一道,共同迎接一个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十五五”。

(作者欧阳宏伟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良渚实验室主任)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