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锚定人才强国战略 构筑医学人才高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我校科教融合实践,我们对医学领域“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自2019年2月整合组建以来,“科教融合”始终是我所在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一大”)的鲜明底色,我们创新实施“学研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产研融合”“临床与基础融合”“开放交流与国际融合”的“五个融合”机制,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实现路径,着力构建医学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为夯实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贡献智慧和方案。这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为“十五五”期间深化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我校的发展实践来看,“十五五”规划建议关于人才工作的要求,与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专业性强、需求多元的特点高度契合。战略人才是医学事业的“定盘星”。只有构建稳固的人才金字塔,才能在重大疾病防控、高端医疗技术突破中抢占先机。医学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亟待战略科学家突破基础理论,科技领军人才攻克临床关键技术,卓越临床人才筑牢健康防线。科教融合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山一大探索构建“大学﹢研究机构﹢附属医院”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打破医教研产用之间壁垒,推动教学型、科研型、临床型等不同类型人才交流互动和不同单位间的嵌合式发展。成立9个科教融合学院,制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践行“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的“三早”教育理念。强化AI赋能教学,开设临床医学卓越班、生物医学泰山班,培养既懂理论又善创新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区域协调是人才价值的“放大器”。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基层医疗人才缺口大、区域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山一大依托13家附属医院,建立高水平临床教学基地,并聚力打造山东全省最优人才生态,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山东。
立足“十五五”战略节点,未来,山一大将以“健康中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引领,打造具有山一大特色的人才生态系统。
战略人才培育,夯实自主培养根基。升级临床医学卓越班、生物医学泰山班,采用“双导师制”(学术导师﹢临床导师),支持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临床学院建设,优化以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围绕肿瘤、眼科等学校优势专科,开展高水平专科人才培养;继续招收公费医学生,根据基层医疗需求,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梯次完备的人才梯队。按照“强高端、优结构、增动力”思路,聚焦打造院士领衔、医学战略科学家为“塔尖”、医学领军人才为“塔身”、技艺精湛的大医生和高技能人才为“塔基”的人才“金字塔”。建立“本硕博贯通—博士后培养—青年骨干跃升”全链条优秀人才培育体系。加大投入支持科研团队,推行“包干制”管理,允许青年人才自主选题、自主组建团队。实施“国家级人才培育工程”即“青峰计划”,对学科带头人、专业接班人、青年骨干等进行重点培养,助力青年人才尽快进入国家级人才行列。
形成全域联动的人才协作网络,破解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建立高效帮扶机制,组织直属附属医院专家定期赴基层医院坐诊、带教,将基层服务经历与职称晋升挂钩,确保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搭建5G远程教学平台,将我校优质课程、临床案例同步至基层医院,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将乡村医生培训作为重要民生工程,通过建立系统化、精准化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健康保障。持续举办青年学者论坛、海外引才恳谈会,重点引进“医学﹢AI”“医疗保障”等新兴领域人才。推行“短期项目合作”等模式,吸引国内外顶尖专家参与我校科研、教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以医学科技创新中心为“特区”,持续完善项目负责人制、年薪制、聘约制,让科研人员有更多自主权。实施人才精细化分类管理与评价,杜绝“唯论文、唯帽子”,让评价更贴合医学人才实际,对科研型人才侧重“成果质量与转化价值”,对临床型人才突出“诊疗水平与患者满意度”,对基层人才强化“服务时长与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预聘制到长聘制多渠道转换,将青年后备人才评价权下放给各用人单位。优化“拎包入住”人才公寓,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协助解决落户、子女入学、住房、就业、就医等事项,提供创业、研发经费、项目申请、薪酬、职务等方面优惠政策。定期召开“人才座谈会”,及时解决科研经费、平台使用等问题,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作者刘思金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位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