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以中华文化之根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在新时代,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高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思想则为其在宏观战略设计乃至微观层面的行事原则提供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支撑。
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和茫茫众生相伴相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人生观,它强调“以人的道德修养为中心而打通天人之际,把天地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纳入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大系统中,进行通盘考察”。“天人合一”集中国传统文化各家所成,尤为儒、道两家所共同秉持。儒家强调“万物皆备于我”,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将其阐释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以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其所具有的物我、人我同构性,为教育、科技与人才的系统化融合推进提供了原理性支撑。
“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置于统一大系统中。过去很长时间以来,教育、科技、人才各领域都取得了发展,但也因为囿于就教育谈教育、就科技谈科技、就人才谈人才的现实情况,使得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发展面临阻碍。宏观层面,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相对独立的工作系统,目标方向有所差别;中观层面,三者在国家和地方概念体制中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共建共享存在无形阻力和制度成本;微观层面,如何在日常治理中联动推进“三位一体”,是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行为主体面临的共同问题。
然而,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来看,三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乃至是合而为一的。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才是教育的结晶,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是针对人而言的,没有了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本有的意义;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的引导与培养;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的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反之其发展又从技术上促进教育的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造福于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天人合一”的系统思维对当前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理论框架,从战略高度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共通共融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如果说天人合一强调“整体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则强调“多样性”,强调差异是和谐的前提。二者共同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主张在“整体中包容差异”,在“差异中寻求统一”。“和而不同”的理念使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兼容与协调。引导我们接受和拥抱多样化。它要求三者打破制度壁垒,形成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一体化全新治理体系,最终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美美与共、协同互补,科技创新需以人文伦理为根基,人才培养则需在科技和人文的相互交融中,突破学科壁垒,共同构成现代教育的完整体系。“和而不同”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文化给养与支撑。
总之,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是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深厚源泉,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作者徐晓飒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河南省加快推进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项(24A880009)研究成果]
编辑:位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