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思想家李泽厚:恻隐之心需要培养

2014年06月24日 11:13 |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4

  公德与私德的区分

  梁启超讲过公德和私德,这两者是有联系的,我为什么讲现代性道德,在现代以前,这两个道德是一体的,没有什么区别,现代社会才把这两种道德分开。

  我以前在书里也提到,在原始部族时期,有些老人是要杀掉的,有些老人是要遗弃掉的,让他饿死。怎么评判善恶对错?对于人的生命价值,因为是为了群体的利益,养不起那么多人,必须有一些人要死掉。

  我们今天怎么样来看这些东西?我为什么要提出两种道德。

  5

  伦理道德由外而内还是由内而外?

  在美国,上课的时候我经常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道德?美国学生给我有十几种回答,今天想把这个提出来:“我”为什么要道德?举个例子,我为什么不闯红灯?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或者我为什么不去插队,为什么别人插队我反感?

  第一,对我有利,我怕被撞,我怕罚款,我不排队,我怕被人耻笑,被异样的眼光看,这都是对我自己有利;第二,觉得这是遵守客观的秩序,我应该维护它;但是没有人给出第三个回答:是上帝要我这么做,我就必须这么做。这是绝对命令。好像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不信上帝,那怎么办?

  这里又牵扯到伦理跟道德的关系问题了,孩子为什么遵守规矩,他怕大人骂、怕大人打,为了他的利益,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才是“我”要服从这个规则;第三个阶段,我一定要这么做,我立志要这么做。

  那么道德这种行为或者心理,到底是从外而内(外部秩序决定了我的心理),还是由内而外(我本来就有一种先验的道德的要求,然后决定了外在的东西)?

  我上次讲过意志力,但是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意志?你为什么会有不闯红灯这种意志,古代女子为什么会有“三从四德”?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的伦理道德是从外到内,还是从内到外?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好像孟子讲的,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我去帮他,这不需要什么“外在”,是不是这样的?这是什么东西?内是什么意思?内,本能,先验的。因为中国人不相信上帝,这个问题就变成,先验是哪来的?

  为什么要把伦理跟道德区分,意义就在这里。伦理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秩序、制度,那道德呢?道德就是人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建立在自觉的道德心理之上的。道德和法律有区别,法律就是服从,我外在服从,我心里并不服你;但道德不是这样,道德是外在服从,而且是我自发这么做的。

  恻隐之心要培养。意志,包括情感本身是需要培养的,所以我讲人性,人性就是要培养人的正面,不要抢别人的糖果,不要抢别人的玩具。

  6

  离开人类就没有善恶可言

  在上世纪50年代,我跟蔡仪先生争论的时候,我也争论过,离开人类没有什么美丑的理念。因为蔡仪的观点是离开人类还有美丑,我讲那不对,离开人类就没有善恶可言了。如果你相信上帝,那离开人类可以有善恶可言。假设你不相信上帝,那我讲我的哲学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人类的生存、延续,就是我的至善。

  但是这个生存延续,它也是很具体的,它随着时代不同。今天我特别强调,个人存在的幸福是要特别受到重视的。我很反对搞什么纯哲学,有人认为脱离现实的思辨才算哲学,我是不赞成的。孔夫子那些不单是道德玄学,他里面提出很多很深刻的问题,人生意义的问题,他讲到的天道、立命的问题,都是伦理学问题。

  7

  哲学是多元的

  不管是相对主义还是绝对主义,哲学不能让全世界只相信一种。哲学是多元的,不可能也不必要有一种全世界每个人都相信的,那不是哲学,是信仰。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相对主义,假设真的是相对主义,危害在哪里?

  我认为生活是有进步的,历史是有进步的,道德的进步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当然,现在关于道德有没有进步也是有争论的。说道德败坏,但是道德败坏很早就有了,两千年前就说过“人心不古”。一切精神的东西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我是唯物论者。你看物质世界谈精神,“吃饭哲学”太庸俗了吧?吃饭算什么哲学?我偏偏把吃饭哲学作为一章的题目,我就是讲吃饭哲学,我不认为只有讲精神哲学的才叫哲学。哲学最终还是要归于生活,而不只是纯粹地谈精神。

 

编辑:罗韦

关键词:道德 哲学 李泽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