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何小平:建立耕地质量评估量化指标体系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但耕地,尤其黑土耕地土壤正在向着非健康、非生态的方向发展。一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平衡失调。二是土壤耕层变浅,黑土层流失严重。三是土壤结构变差,面源污染显现。四是有益生物区系明显减少。目前,土壤有益微生物、蚯蚓和青蛙等数量急剧下降的农田屡见不鲜。
今年,国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其中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建议:
一、 加强顶层设计。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粮食产量,强调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可是在数字的背后,耕地质量却被忽视。因此,国家应调整农业发展战略,使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同步,粮食补贴与“地力补贴”并行,耕地利用与保护要兼顾。国家应出台《耕地质量保护法》,建立土壤保护基金,明确各类耕地资源保护责任主体,建立耕地质量评估的量化指标体系。
二、 保护耕作层,修复地力。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一项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但因秸秆收集难度高、粉碎成本大,农民往往一烧了之。目前,粮食主产县基本都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因此应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建议国家对实施秸秆还田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补贴;其次,应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由于有机肥成本高、使用麻烦和迟效性,很多农民都不愿意用,政府应主动进行政策引导和实际推动。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进行了有机肥补贴,国家也应出台措施,对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和应用有机肥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贴,同时减免有机肥生产、销售的各项税费。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黑土耕地 “三农”问题 环保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