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杨达生薄胎瓷刻艺术赏析
3、板桥盘
4、板桥棒槌瓶
5、奥运会会徽盘
在杨达生的创作中,娴熟使用了磨、刮、刻等技法。杨达生以刻字薄胎瓷碗为例介绍说,瓷碗是圈足朝上入窑的,烧好后,碗口上有砂粒,必须把它磨掉,那么大的碗,磨碗口是一个关键流程那么薄的瓷,磨平它,报废率很大,因此“磨”的过程要十分精细。再就是“刮”,杨达生说,刀要沿着瓷器表面略向下一点朝前方用力,千万不能完全向下。犹如男士刮胡子一样。刀口与瓷胎表面基本平行,略向下一点,其尺度很难拿捏。“刻”是整个工艺的核心。其每个笔划的第一刀很关键。杨达生说,第一刀是定界位的,过了这个界位这件作品就失败了,这里刻的著名书法家的字,不允许走样,不可以修补。在单纯中见真功力!
杨达生经过若干次的失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技巧,即先难后易。由于瓷器极易崩碎,掌握不好前功尽弃。把容易引起报废的细点、细线条提前刻,一旦刻坏了,浪费的工时少。这些细点、细线条刻好了,保留下来了,后面的工作相应顺手一点,成品率也有较大的提高。
杨达生在薄胎瓷刻创作中还有有三个有趣的规定:一、雷雨天不刻;二、感冒不刻;三、白天不刻。也只有在完全不受打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下,才可成就意见娇贵的艺术珍品。
杨达生先生把名人书法作品惟妙惟肖地转刻到千年不腐,万年不朽的瓷器上传承下来,力求神形兼备。此外又可从平面上获得立体感,见到透视的三维效果,获得别样的艺术享受。杨达生先生后期的作品碗为多,透过碗壁能见到里面的书法,指弹碗边能听到优美的馨声,妙趣横生。
作品说明:
1、作品取材《兰亭序》局部。口径37厘米,壁厚1.4毫米,瓷刻深度0.2毫米。2009年冬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2、作品取材齐白石“持山作寿,与佛同龛”,瓷碗厚仅0.8毫米,瓷刻深度0.2毫米,手摸字时有凹凸感,口径16厘米,碗重仅80克(一只鸡蛋的重量)。此碗的刻成,标志着杨达生先生已到达薄胎瓷刻艺术的顶峰。
3、薄胎盘取材郑板桥古格言,盘口径24厘米,壁厚1.2毫米,瓷刻深度0.2毫米,手摸字时有凹凸感。
4、刻字棒槌瓶:瓶高31厘米,壁厚1.4毫米,瓷刻深度约0.2毫米。取材郑板桥诗词, 2000年11月被选为国礼赠送日本政要。
5、奥运会会徽,厚盘,口径26厘米。会徽由五环组成,环环相绕,又留了一个平行的坎,使环与环又不相连。这个坎处理难度极大,杨达生凭借高超技艺成功地越过,会徽方能刻成。
编辑:李勤
关键词:杨达生 瓷刻 胎瓷 薄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