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卢浮宫艺术金奖”是什么奖

2015年07月22日 14:16 | 作者:冯智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表面“共赢”,实则“分利”

 

  其实不止卢浮宫奖,现在国际上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这些年就没少收到这样的邀请,不仅是国外的各种展览,还有所谓的什么授予“××院士”之类的。在梅墨生看来,这种事情从艺术家自身来说是一种不自信和虚荣的表现,从操作者来说是牟利,而且很多所谓的奖项与机构,也是子虚乌有的。“有些机构就是虚构的,是我们有些华人或者是华人在海外的一些机构通过包装、炒作来骗取艺术家钱的。很多参与的艺术家也是心知肚明,艺术家得到这个以后,回国通过一些不够严肃与严谨的媒体再来欺骗国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把心思放在艺术上,而不应放在得什么奖上面,艺术家自己要清醒、要冷静,给你一个证书你就是大家、大师了吗?

 

  “曾想和画友重访法国,差一点也被邀去拿个啥奖。剑桥名人录也是商业性的,看多了顶多一笑,但有些机构不懂还会给提薪加级呢!”说起这段时间流传的“卢浮宫艺术金奖”一事,艺术家何韵兰笑言自己也曾有过“被邀”获某奖的经历。关于法国“卢浮宫艺术金奖”,她知道这个商业行为做了好多年了,最近引起关注,多因统计数字让人觉得有些惊叹。对于这类奖项的含金量,她认为肯定有好的作品,但一个交钱就给奖、给级别的活动,混在里边的就是金子也是发不了光的。

 

  为什么艺术家们明明知道这类奖项荣誉多名不副实,还有那么多人会热衷于此呢?陶宇认为,这里边有一个共赢的利益关系,满足了多方面的需求,如艺术家得名、机构得利、媒体有了话题,国家层面上好像也有了更多的“文化走出去”的事例。“只是包括‘卢浮宫艺术金奖’之类的,和经典无关,和大师无关,和艺术水准也没有绝对和必然的联系,它所体现的是交易的价值,或者是传播的价值,而不是艺术的价值。”陶宇说。

 

  “一些艺术家,丢人现眼地站在卢浮宫类似于地摊的一个地方,去领那个所谓的专门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金奖,真的是把中国人的脸都丢尽了。”四川大学教授林木如是表达了对此种现象的反感。对于这种现象的根源,他分析说,这是100多年来崇洋媚外、丧失自信的风气在今天的呈现,并且这种现象很普遍,不仅是艺术界。举例来说,北京的很多大学规定,教师要评教授必须要到国外去进修,哪怕进修一年也行,不然就评不上。于是很多欧美大学就把此当成了生意来做。又比如国内对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追捧到了自演自乐的程度、威尼斯双年展动辄上千位中国艺术家参展等。

 

  林木还忧虑地看到,很多去国外的演出、展览,往往是用了政府资金,即使不是国家的文艺拨款,也是浪费了我们的资源。此外,这里边还有艺术本体与交流观的问题,艺术就是为艺术家的“自我”,为了民族的“自我”,为了国家的“自我”而创作的,不会是为迎合外国人而创作的。“到国外去交流也是互通有无,为了丰富人类的艺术,在不同民族艺术的差异中呈现出更多丰富的特点。这种交流就应该是以艺术的差异性、民族的独特性去交流,这是交流的本质。交流的心态应该是平和的,而不是仰视的。”林木说。

  

  名号泛滥 凸显诚信缺乏

 

  时下各种展览的开幕式上,主持人在介绍嘉宾或者艺术家时,总要念上一串身份,而翻看一些艺术家简历,也都很光鲜,譬如什么“主席”“院长”“大师”等。在一些名不副实的头衔背后,不乏利益的驱使。陶宇介绍,就目前中国艺术市场来看,艺术收藏者限于鉴赏力不高,通常习惯于从艺术家的身份、头衔、职位及艺术家所获得的有名头的奖去判断其作品的价值。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不是靠眼睛收藏,而是靠耳朵收藏。头衔有的是真的,但也不乏骗人的。现如今,艺术机构管理匮乏,经常会看到名头、牌子都挺大的艺术机构,有的还挂上“中国”“国家”“国际”名头,更有人自封为“画虎大师”“葡萄仙子”“牡丹王”等名号,胆子更大的,干脆就自称是××画派创始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多的大师、书画院、协会。原来有个马季的相声说到‘宇宙牌’香烟,以后不知道会不会有类似的书画院或书画协会。”何韵兰调侃道。

 

  某媒体近日刊发广告“中国画坛亿元国宝书画真迹再造工程”,内中称有“王羲之、齐白石、赵孟頫、徐悲鸿、颜真卿、李可染、怀素、李苦禅、王金农、黄胄十大书画院院长亲作古今十大传世书画国宝真迹”,还称曰,60年前,“一筐白菜”就能换来一幅齐白石国画、一瓶酒能换启功一幅字,如今价值千万乃至上亿,有眼光的投资者,势必提前抢藏十大书画院院长亲绘本门师父拍卖总额2.2亿的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书画真迹……看到这广告,想了半天,王金农是哪位大师?而那些早已作古的大师们又是如何收的弟子成为这些院长的“本门师父”?

 

  无独有偶,前不久记者也看到一个自称是由某部某会文化创意中心发起的书画活动,在各种媒体上多有宣传,参与的艺术家就不乏以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名字命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水墨画院”“中国×××国画研究院”。宣传文字中还称这些院长、副院长们“不仅担任各大画坛巨匠研究机构院长,更是十大画坛巨匠艺术研究集大成者,名气享誉画坛和收藏界……”这些广告文字与那些院长们的简历固然吓人,一对照作品,真让人无语。

 

  也无怪何韵兰担心:“这些已经变成常态了,而且也见怪不怪了。这种常态是很可怕的,慢慢大家就麻木了,然后就是良莠不分了。”在她看来,这种风气还有一种危害,就是会让很多沉下心来认真作画的中青年人才被淹没,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头衔,或者不会吹嘘蒙骗,在现实中也许就不易受关注与重视。然而大家都明白:艺坛浮躁,内心的宁净、精神的沉潜才是成就艺术的重要法门。(冯智军)

 

编辑:陈佳

关键词:卢浮宫 艺术金奖 诚信缺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