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晚清风云晚清风云

甲午战争日本对李鸿章了如指掌:在清廷处境尴尬

2014年07月25日 16:18 | 作者:白雁| 来源:现代快报
分享到: 

  评价清军:“双方团队作战,人数相同时清兵一定会输”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方就非常注重搜集中方的情报。搜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战俘,此外战俘还被日方作为人种范例,进行各类医学和体力对抗测量。《日清战争实记》上,就有以《日清两国兵体格的比较》为题的文章,刊载了这类测量结果。从这些测量数据出发,还进一步对清军的军纪、军容、实力做了分析。

  《日清战争实记》第二编中还有一篇名为《清军与军纪》的文章,文中肯定了清兵单兵作战的能力,说清兵人数众多,身体强壮,武器锋利,射击术也不差。但是,对清兵团体作战的能力,却予以了否定,“一个欧美人和一个中国人打斗时中国人未必会输,但双方团队作战,人数相同时中国人一定会输,不仅如此,四个欧美人对七个中国人,中国人也赢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清兵与军纪》一文的作者分析:“毕竟,没有同心协力,只顾个人安全,只要军队有难,不顾他人自己先逃走,因此军队只要有一处被打垮,很容易全军覆没。”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做出对日方有利的预测:“除非是改良人种,否则(清军)完全不是我军的对手。军纪本无形,但可以有形地体现,日清战争(注:甲午战争)的胜负可以此判断。”

  关于旅顺屠杀:利用西方媒体为日军暴行开脱

  1894年11月22日,日军攻陷旅顺,随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关于这场屠杀,烟台登莱青岛道台刘含芳在次年1月7日的电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日军进入旅顺后,兽性大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见人就杀,有的砍掉脑袋,有的割去双耳;小孩被钉在墙上,有的挖去双眼或割去双耳……屠杀持续4日之久,整个旅顺陷入血泊之中,死尸堆积高达数尺”。

  屠杀发生时,英国的海员阿伦也亲眼看到了日军的暴行,他记录道:“日军很快向全城各方推进,凡他们撞见的人都给射倒了。几乎在每一条街上,人们开始被满地的尸体弄得寸步难行”。

  旅顺大屠杀发生后,美国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泰晤士报》记者柯文,《旗帜》记者威利,《黑白画报》记者阿斯顿等人,向他们的国家发出了震惊世界的旅顺屠杀报道。与此同时,日本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为自己辩护,他们将日本方面所谓的“真相”发向西方媒体,在本国的媒体上,也做了许多歪曲事实的报道。

  《日清战争实记》第十四编中,就刊登了一篇名为《旅顺屠杀公使馆武官证词》的“辟谣”文章。文中称:“攻击旅顺之际,敌方死伤极多,此为事实。然而,国外新闻报道多诽谤中伤,忽略我日军之光荣战绩。”文中还称,几位报道旅顺屠杀的西方记者,都是在主观臆测,他们的证词毫无价值。

  为了替日方辩护,文章借用一位不具名的《每日邮报》公使馆武官的说法,称在日军攻城前,城里的老百姓迅速出逃,清兵穿上市民的衣服进行抵抗,所以就出现了每家每户都发生杀戮的现象,“日军使用刀剑时,其结果往往令人恐怖。有时会发生不必发生的杀戮。因此完全不应推测是故意杀戮。有人说日军时而杀戮无辜市民,这也不是故意而为之。这全都源于日本兵使用刀剑时难以区分战员与非战员。”

  至于有的西方媒体指责日军在旅顺残杀妇女,这篇“辟谣”文章认为完全是毫无根据的诬陷,文中还无耻地宣称:“旅顺屠杀仅发生于十一月廿一日晚,翌日晨起从未发生屠杀。”

  部分内容

  评论甲午战争:中国比外国所期待的打得更糟

  在甲午战争中,日方通过舆论宣传,向西方塑造了一支文明进步的“正义之师”的形象。在这场舆论战中,清帝国几乎处于完全失声的状态,其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当甲午战争结束之时,日方收获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而清帝国只有独自吞下苦果。

  出版于1895年4月的《日清战争实记》第25编中,登载了一篇名为《日清的优劣》的文章,文中说:“有关日清战争的评论众多,若一言以蔽之,‘日本比所有国家所期待的打得更好,军队很有组织,行事小心谨慎。反之,中国除了极少数的事项,比外国所期待的打得更糟,将国家和统治的恶劣无能向所有国家完全暴露了出来’。”文中引用的这段话,据作者说,来自一份西方的报纸——《伦敦中国快报》。

编辑:曾珂

关键词:甲午战争 李鸿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