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钜惠民生
黄土高原治理:树立生态优先理念 “绿”与“美”并重转变
原标题:黄土高原治理应走向何方?绿意盎然绝不是终极目标
作者:张永利
当前,黄土高原地区正处在大开发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趋紧。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越是经济高速增长期,往往也越是资源环境的破坏之时。黄土高原生态先天性脆弱,如果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多增加几百亿元的生产总值又有什么意义呢?从现实来看,黄土高原仍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2.77%,治理水土流失仍然是黄土高原治理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
推进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和制度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一手抓发展速度,扩大森林植被和生态容量;一手抓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建设稳定高效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要从人民群众是生态建设主体的实际出发,把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与经济兼用的特色林果基地,让人民群众从生态建设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持久投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30多年的持续建设,黄土高原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工作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调结构、拓内涵,提功能、增效益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土高原地区防护林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要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推进防护林建设由数量扩张型向质效提升型转变。加快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既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出发,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在质量理念上,要加快推进防护林建设由过去主要注重面积、密度、成活率、保存率等传统的、外在的质量要求向注重林分结构、生态功能、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以及适地、适树水平转变;在质量标准上,要由过去注重成活成林、面积数量向注重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综合发挥转变;在质量管理上,要由过去的结果管理、事后监督向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转变,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规划设计、种苗培育、作业设计、抚育管护、森林经营等营林的各个环节。
二要正确处理“绿”和“美”的关系,推进防护林建设由单纯绿起来向“绿”和“美”并重转变。修复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替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30多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黄土高原的绿意盎然,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绝不是黄土高原治理的终极目标。当前,要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突出身边增绿,改善人居环境,在城镇周边,村庄周围,道路两旁,河流两岸,建设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生态廊道,大力发展观光林业、休憩林业,实现由“绿”向“美”的飞跃。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退化林分修复,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要正确处理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的关系,推进特色林果业发展由规模化生产向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方向转变。当前,黄土高原特色林果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这是林业生态建设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科学分析、正确把握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态势。尤其要站在全球高度、用世界眼光对一些主打林产品的市场容量、潜力、前景等作出前瞻性的预判,及时做好规划引导、生产指导,决不能一叶障目、一哄而上、盲目跟风,酿成产能过剩、果贱伤农的悲剧。从现在开始,各地要把推进黄土高原特色林果业发展由规模化生产向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方向转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清洁、无公害的有机果品;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在国内外拿得出、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推进特色林果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同时,在管理制度上,要重点在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制度、森林经营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下功夫、找突破。创新防护林投入补贴制度,逐步建立以中央投入为主导、以地方配套为补充的长效机制;要逐步改变现行造林投入和造林管理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向工程建设流动聚集,鼓励大户、企业等多种经济主体投身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林业;要按照“谁使用、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重要水源保护异地生态补偿机制;要建立营造林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开发式、购买式、合作式造林,提高造林成效;要创新科技支撑,完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规程等,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工程发展方式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要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生态效益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依法推进项目建设。
(作者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 生态优先 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