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乐观社会

大学生辞职到青藏高原支教:女朋友崩溃 父母恼火

2015年01月21日 09:15 | 作者: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也是在那段时间,李康发现,牧区的孩子们书包里通常只有几本教科书,除了上课,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很单调,兴趣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有些孩子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却因无人培养,早早就荒废了。

  同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聚集了藏、汉、回、撒拉等多个民族,藏族歌舞、回族花儿、撒拉族口弦等少数民族艺术充满活力,竞相绽放。在同仁牧区,藏歌是牧民们抒发情感、歌唱生活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颇为流行。

  他和当时的支教队员们想尽办法保护孩子们的天赋,教他们跳舞、弹唱。一段时间后,课间做操,跳完锅庄舞后,孩子们还会欢快地跳上一曲兔子舞。牧民们也经常来学校看孩子们的新舞姿。

  对于文体器材短缺的问题,支教队员无力解决。李康当时就利用自己在校园做公益的优势,联络自己的母校大连海事大学的志愿者,给同仁的孩子们募集了大量的文体用品。这是他今天事业的起点。

  李康第一次见到小男孩久美尖措时,这个8岁的孩子正嘴里哼着藏歌小曲,在草原上放牧,与成群的牛羊为伴。

  “我想有一把吉他,弹着它唱遍山岗。”看到村里有人能弹会唱,很受牧民老少欢迎,小久美尖措很是羡慕,他梦想着有一把吉他,可每次跟爸爸说起,都因为家里没钱而作罢。李康和他的公益伙伴的到来,让久美尖措的心愿得以实现。

  很快,他们将募捐到的一把旧吉他送到了久美尖措手中。见到了梦中的吉他,久美尖措先是一愣,很快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紧紧地抱着吉他不愿放手。从此,每当放学、节假日,久美尖措总会抱起吉他,一边自己练习弹唱,一边向支教队员请教。久美尖措的乐感很好,吉他学得很快,不久,在牧区的学校里、山岗上……在久美尖措走过的地方,总会有悠扬的吉他声传来,也会引来一阵阵欢快的藏歌声。

  “一把城里孩子将要废弃的旧吉他,却有可能点燃一个牧区孩子的音乐梦。”李康说,自己逐渐明白,尽管条件艰苦,只要及时发掘和培养,牧区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未知的可能。

  还有一次,他从外地募集了一批爱心物资,送到了瓜什则乡。站在教室后排的一个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只海豚毛绒玩具。李康来到男孩身边,拉着手问他,是不是很喜欢海豚,小男孩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他,瞬间涨红了脸,却不敢作声。李康将小海豚送给了他,小男孩一把将海豚抱在怀里,奔跳着走开了。

  从那以后,支教之余,深入同仁乡下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再将信息传到外界去,募集急需的物资,成为李康课余生活的组成部分。他的名气在牧区也越来越大。同仁县的志愿服务活动因研究生支教团的到来而活跃起来,但当地还没有志愿者组织。

  重回同仁,李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起了志愿者组织,在同仁和大连同时发展志愿者,“把东部和西部的爱心对接起来”。迄今,他吸引了2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

  当地原来就实施关爱农民工子弟的“七彩小屋”项目,但覆盖人群基本在县城,志愿者们将小屋的服务范畴拓宽到了牧区,经常下乡开展“探索显微世界”、“彩笔描绘新生活”等活动。

  他们还建立了 “好孩子”微信平台,向外界介绍同仁的孩子们。志愿者们奔走在草原深处,给孩子们拍照、做视频,放到微信平台上。家长们看到后,高兴得合不拢嘴。

  针对当地艺术培训的市场空白,李康办起了一所“新希望”培训学校,除了辅导文化课外,还教授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当地师资不足,他就去西宁的各大高校聘请人才。上培训班需要一定的费用,可在同仁牧区有很多家庭无力承担,他对贫困生减免学费。每年有成百上千的孩子从中受惠。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青藏高原 支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