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短命陈家祠广场背后的老问题

2014年10月15日 15:48 | 作者:迦 见|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据媒体披露,2009年投入8个多亿扩建的陈家祠广场,却因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建设,在短短四年内“推倒重来”。记者看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余荫亲境”绿化广场已被挖得面目全非,令人惋惜。

  又是这一类新闻。市民有不满:如果这不是一次决策失误,那就很可能是一桩“规划乌龙”。也难怪公众颇有微辞,毕竟,从政治学上说,人民是主,政府人员是仆;从经济学上说,纳税人是老板,政府人员是雇员。仆人或雇员事情没做好、浪费了主人或者老板的钱财,被批评几句可不算是苛责吧。

  问题是,微辞能否触及灵魂,批评能否引发反思。看到这则新闻,颇易让很多人联想起不久前披露的广州塔天线的另一单“乌龙”:因不符合空管要求,已经完成了外立面工程的广州塔施工又得“添酒回灯重开宴”,将已经运回的特种机械跋山涉水再请回广州,白白又多花了1600万。两单乌龙,各有千秋,细节迥异,内里相通。细细辨析,还是某些老毛病作祟。

  上面之所以说“又是这一类新闻”,是因为举凡种种,不胜枚举,充其量只算旧闻,环顾近年国内各地的种种短命规划、短命建筑,一种,确是后任领导要做增量,急功近利出政绩,或者干脆就是以个人好恶为准绳(比如像安徽淮南原市委书记方西屏这类近年并不鲜见的“风水官员”,拆掉一栋楼、上马一座桥,往往就凭“风水大师”的一句话)。再一种,则是当时的规划和建设实在过于草率、短视和权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后面不改不行。比如,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就陈家祠广场投资规划方案问题予以回复,但知情人士表示,“当时由于亚运会的‘任务’比较紧,所以对陈家祠广场整体规划的考虑可能有些欠缺”。既是如此,改还是不改?改,当然要多花钱,还会担骂名;但是不改,代价可能更巨大。这真的很考验现在的城市管理的智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两难,就在于以往各地在城市规划这样的公共决策上仍然缺乏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时而“今是而昨非”,时而“昨是而今非”。究其根本,还是决策的随意性、一元化、非公开性,始终没有将公共项目的规划、建设与使用放到公共议事空间中加以争论、锤炼和校准。公共话语权(包括专业机构话语权)的付之阙如,将原本应该非常专业和审慎的重大决策之重大责任,压在了非专业官员的一人之肩。这固然会带来决策的快感,但又何尝不是一份受之有愧、过于沉重的负担?

  一个城市,尤其是像北上广这样已经趋向成熟和发达的城市,早就该超越粗线条、大手笔的大跃进阶段,而应步入精细化、科学化经营的境界。这一梯队的发达城市,单位面积的基础设施投入密度大、价值高,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谓“黄台之瓜,不堪三摘”,“折腾成本”也会相当高昂,因此在城市建设上更应加倍慎重和克制。“不折腾”,应该成为一个共识和底线。广州多年前提出的“中调”理念,可谓体现了这种谨慎的自我优化意识。像爱护瓷器一样爱护一座城市,科学细密地画好蓝图、谨小慎微地“一张蓝图干到底”,这一点知易行难,却必须迎难而上。

  (作者是资深媒体人)

 

 

编辑:曾珂

关键词:陈家祠 短命陈家祠广场

更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