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川大七旬教授手写百万字教案 走红校园(图)
川话演绎 古文课程不再古板
每堂课严廷德都会穿得西装革履,有时戴着校徽,因为对他而言每一堂课都是神圣的。严廷德认为,学生到大学求学应该带走知识与大学精神。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上课绝对不迂腐、不会马虎。一些高校的国学课堂可能仅仅讲讲《论语》、《孟子》,因为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国学的界定都没有统一严格的定论。
但他专门选择学生在其余课堂或者在书籍中不易翻阅到的内容进行讲授。经史子集,他不讲史,因为《二十四史》历史课可能讲授,不讲集,因为文学课可能讲述。他专门精挑细选《十三经》以及《九十六家》等结合时事进行分析。“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所以特别强调知识的整体性构架。”
先生的课会不会太死板?学生周文娇说,严教授每天都带着笑容,也讲笑话、谈时事,学校要求说普通话,他会尽量用四川话去“演绎”,有时候惹得全班大笑起来。
学生点赞 掀起手写风潮
已经毕业四年的范雅思至今珍藏着严教授手写教案的副本。偶尔需要查找资料时,她还会从书架上取下厚厚的教案副本,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她说,教案体现着老师负责的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处世精神,这份珍贵礼物中的正能量一直影响着她。
“相比提纲挈领式的电子课件,手写教案显得更为详尽。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无形中也促使我们多记笔记,主动跟上思路。在课下同学间互相交流时,教案也是很好的依据。”大三学生王爽十分珍惜教案副本,她说,“从教案的一笔一划中可以感受到严老师付出的巨大心血,我都不忍心直接在上面做笔记,而是另用一个本子记录。”不少同学说在手写教案的影响下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开始有意识地多写多练。
|人|物|故|事|
学生眼中:教授讲义爱不释手
孙权:这学期,我特别借用老师的《国学》讲义去小卖店复印,一共花了20多元,印了几百页。其中有论述、有作品,引申材料,我爱不释手,这将在我工作以后都非常具有珍藏价值。我现在上课都要做笔记,学会整合与整理。
周文娇:我们称呼他严爷爷。他已经72岁高龄看起来却只有50多岁,身体硬朗。每天早晨7点,你都能准时在食堂看见他喝着一碗粥,吃一个包子与一个鸡蛋。傍晚,他准时出现在东坡大道上散步,随时都面带微笑。
刘定畅:将近百页厚的《国学》手写教案捧在手中时,受到了不小的震撼,明白了老师们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是怎样炼成的。做学问、搞研究都很需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慢慢积累文化学养,这正是沉甸甸的手写教案给我的最大启示。
在他看来:备课需要静心剖析
记者:这是一个多媒体教学的时代,为什么您还在保持这种传统?
严廷德:多媒体始终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如果过于依赖它,反而会让学生的强制记忆能力、瞬间记忆能力、书写能力等得不到锻炼。手写、板书的方式能够带动课堂互动,有利于让学生回归传统、融入课堂。
记者:有人说您这样落后吗?严廷德:年轻人可能习惯用多媒体做教案,但是很多东西他们不会走心,只在电脑上复制粘贴就是。没有静心剖析的备课,是教学的进步还是落后呢?
记者:您会要求学生也手写作业吗?
严廷德:是的。“手写”其实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能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毅力等优秀品质,汉字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川大教授手写百万字教案 手写百万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