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清华研究组揭示老年痴呆致病元凶 未来每85人会有1人患病
清华大学研究组取得世界级突破
弄清老年痴呆症致病元凶的模样
老年痴呆
可能找到有效药
3日,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secretase)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理解γ分泌酶复合物的工作机制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成果于6月29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我们做的都是基础研究,将来可以根据这个结构设计靶向分子药物,这是一种愿景吧!”施一公表示。
世界首次解析空间结构
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发布会上,施一公教授展示了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
他在介绍他的研究组成果时表示,此前的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和大脑中淀粉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淀粉样斑块是由膜整合蛋白酶复合物γ分泌复合酶异常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而产生过量易聚集的Aβ42肽所致。
γ分泌酶复合物可以理解成细胞膜上的一个蛋白酶体,或者更通俗地形容为垃圾粉碎机。它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细胞膜上的一些废物蛋白,把它降解成小的片段,让人体再吸收、再利用。
获得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是目前世界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就知道了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是老年痴呆症致病蛋白,但十几年来,没有人看清它到底“长成什么样”。
外国科学家只能将蛋白酶解析到12埃(1埃等于0.1纳米,1纳米等于10的负9次方米)的分辨率,而此次施一公教授对获得的复合物样品进行了冷冻镜分析和数据收集,最终获得了分辨率达4.5埃的γ复合物三维结构,更进一步地分析出了其三维结构。
施一公表示,此前世界上已经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功能性方面获得了突破,但此次空间结构上的解析还为首次,“这是我职业生涯上,最重要的突破。”
“好比国外科学家在100米外看一个馒头,而我们在5米外看一个馒头,我们的目标是做更精细的解析,希望未来能在10厘米外看一个馒头。”施一公说。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老年痴呆病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