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中科院专家回应“吃药反腐”:系误读

2014年07月13日 11:54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专家称很难通过吃药干预腐败

  报道在网络上引发公众的关注,被普遍认为这意味着贪官的大脑与普通人有所不同,也引发网友对该科研目的的大量质疑。

  北大心理系一名不愿具名的研究者也认为,根据这一研究,“可能有人会猜测到腐败行为上去,但以此为根据下结论是不合适的。”

  舆论的反应给课题组带来了困扰。李纾说,无论该研究还是其单位的科研进展报道中,都只字未提“贿赂”、“腐败”或“贪官”,这属于随意解读,“不是我们的本意”。

  他表示,“这是一个基础研究,其研究的是人们心理行为中一个普遍的正常的现象,并不涉及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等方面内容。”

  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约翰·唐恩与李纾有过两次科研合作经历,听到中国公众对于该研究用于反腐的讨论,他笑言:“人们可以往腐败行为的方向去猜想,但作为研究来说,并不能直接用来解释腐败行为,也很难往那个方向去进一步研究。”

  前额叶皮层是一个学术界已知的对选择和决策等高级认知起到很大作用的大脑部位,通常被称为脑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唐恩表示,人们如果选择金钱而非公平,则并不意味着这个部位出了问题。比如贪官腐败,不是说他大脑那儿出了问题,否则这会给政府和公众传递错误的信息。“因此,很难通过心理治疗或吃药来干预腐败行为。”

  解决腐败问题主要靠制度

  “对大众来说,他们可能仅仅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谚语,人们通过自己或者周围也能够对这个社会现象有自身的体会,”李纾进一步解释,“而这个研究把这个现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炼出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并且去考察它背后的神经机制。”

  “这个研究揭示了人在收受金钱时大脑的一些变化,研究本身是科学的,是很好的探索,”北京一名心理学研究者说,“但反过来,通过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来阻止人们的受贿行为,我倒觉得不那么有效。腐败是社会大环境中的问题,光有心理学的研究还太单薄。”

  其表示,有些人的大脑可能更容易被金钱激活,受到刺激,这并不是病,只是一种特征。而媒体及公众将这个研究与腐败关联,其实是表明一种社会期待,“但期待用心理治疗一个方法来治疗腐败显然是不可取的,不过我倒觉得对于官员的心理辅导应该提上日程,据我所知,国内这方面还比较空白,不够普及。”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看来,“要解决腐败的问题,有着阳光大道,制度是主要的办法。认为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来‘治疗’贪官,用北京话来说,那就是抖机灵”。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吃药反腐 廉内助 廉政账户 悔过账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