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团伙倒卖女尸配阴婚牟暴利 嫌疑人:刚死的能卖2万元(图)
团伙倒卖女尸配阴婚牟暴利,嫌疑人:刚死的能卖2万元。
配阴婚源自民俗压力和心理需求
稷山县某村65岁的杨某最近接了一桩生意:邻村一户人家的儿子多年前遭电击身亡,因为年龄尚轻未婚配,其父母最近要给儿子寻一个合适的“鬼妻”。老杨多年从事婚姻介绍,是远近有名的媒人,为人热情活络,四乡八村跑动,信息灵通,他主要是给活人说媒,但是“配阴婚”这样的活儿找上门,他也不拒绝。“是个好孩子,可惜了。”老杨介绍着,从黑皮笔记本中抽出一张相片。相片上的人浓眉大眼,身材苗条,按出生年龄算已经25岁了,只是生前留影时的模样未脱稚气。
在老杨的理解中,成全这样的事,“算是积德”。因为在当地,未成年去世的人只能埋在“乱葬坟”,经过冥婚才可以迁入祖坟,享受家族后辈人清明时节烧纸焚香的祭奠,否则就只能做“孤魂野鬼”。“家境不赖,兄弟姐妹们日子也过得好。大人们攒了点钱,觉得孩子孤苦,也是了一了心事吧。”老杨说,“我也就是多操一份心,遇到合适的说一下。”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民间有对正常死亡和夭亡区别对待的民俗,夭亡者的父母都有为孩子配阴婚的现实压力,而且从情感上说,也有对得起孩子的心理情绪需要安慰宣泄,所以经济条件一旦允许,往往会有这样的需求。
信息灵酬劳高催生职业“鬼媒”
老杨要多操的一份心,就是多注意一下年轻身亡姑娘的消息,一旦获悉,“尽快上门撮合,不容迟缓。”“没结婚的姑娘过世了,要埋也得埋进乱葬坟,女方的家长也急着给姑娘找个下家合葬。现在不好遇了,经济条件好了,要的人多了。一般都是人不埋就有说媒的找上门。前年有个姑娘,从小有病,在医院去世了,没两天就说好了,3万块钱冥婚订出去了。”老杨说。因为比起正常的姻媒,配阴婚的比例稀少,合适的女方尤其不好找。当然,这也就意味着高酬劳、大利润。
横跨晋陕,“拉着活人配阴婚”案件的涉案者关某,就是受到了高利润的诱惑,不惜跨省奔波甚至作案的。“家里3亩桃树,正收桃子了,接了一个陕西来的电话,啥都不说,撂下就要走,我劝都劝不住。”7月16日,记者找到了关某的家,关某的妻子哭诉着回忆当时的情形。
据关某所在村子的村民讲,关某就是一个半职业的中介人,“谁家的男孩不好找对象,他就给张罗。”但是,村民和家人都不太了解或者不愿意提及的是,关某还是一个职业“鬼媒”。民警从关某包内查获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运城、临汾多家医院太平间、殡仪馆联系人的电话。
老杨不好获取的信息,关某等人找到了渠道。打墓者,丧葬鼓乐、灵棚等设施的出租经营者,棺材店、寿衣铺老板,医院太平间的管理人员,因为职业的便利,他们掌握了最多的信息源,近年来多起案件都有这些从业者涉案。而因为专业链条的形成,他们之间互相合作,形成团队,共享收益。
在陕西残疾女陈某被拐卖配阴婚的这起案件中,据初步侦查,一条明显的链条显示:山西一边,临汾某家为意外身亡的儿子寻求阴婚对象,出价7万元,万荣人王某和盐湖区关某共享了这条信息;陕西一边,华县陈某“病重”,要找阴婚男子,陈某的亲属受到委托,传信给当地专业“媒人”,孙某和另外一名女子获悉后,开始和华阴男子丁某合作。因为日常联系,陕西这边联系到关某和王某,与陈某家人达成3万元的协议,最后丁某通过平常建立的联系,在医院违法开出了陈某的死亡证明。在此过程中,关某给每名参与者都许诺了1000-3000元的“好处”。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倒卖女尸配阴婚 民俗 鬼媒 杀人盗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