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孤独的父亲:或许他不在身边,但父爱一直都在
陈金平 年龄:56岁 身份:在北京打工的河北邯郸人
“北漂”父亲
不会再让儿子离开他的孩子
“父亲”这个词在我心中是很重要的,他是一家人心中的顶梁柱,是家庭地位比较重要的人。 ——陈金平
陈金平离开老家已经18年了,1997年1月17日,他同妻子来到北京打工,将女儿和儿子留在老家。头三年,孩子是夫妻俩一个不能说的话题,夫妻俩想孩子,可那时挣得太少,近500公里的路,不算远,但没钱买车票,回不去。
2004年,女儿想父母,过年来到北京后便不肯再回河北。而陈金平的儿子,每年几乎只能见到父亲一次。
北漂前三年没见过孩子
在老家时,陈金平一个月只有50块左右的收入,种地挣不来钱,夫妻俩便合计着来北京挣大钱,给孩子们把学费赚出来。那年,儿子15岁,女儿12岁。
陈金平回忆,北京的工作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好找,几番周折,陈金平被现在工作的社区录用,一个月工资是480元,夫妻俩舍不得吃穿,一月仅能攒下200元。
陈金平说,为了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仗着年轻,他当时还找了一份夜间打更的活,一月工资400元。初来北京的五年,陈金平几乎没有好好睡上一宿觉。
陈金平回忆,1997年时,一张从邯郸来到北京的车票是32元,就是这32元,让夫妻俩3年没见过孩子一面。那3年,孩子在夫妻俩之间是一个禁忌话题,谁都不能提,一提两人就止不住地抹眼泪。
2000年,生活稍好一点,兄妹俩终于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来到北京的那一夜,一家4口人抱在一起哭了许久。
每次见孩子都发现变化
从那一年开始,兄妹俩每年春节都会坐车来北京和父母一起过年。
每一次,陈金平见到孩子,都会发现他们有了新变化,个子更高了,模样更好看了,孩子更懂事了。孩子见到父母,也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同父母分享生活上的琐事,讲述别人家的孩子平时怎么跟父母在一起。
陈金平曾想把孩子接到北京上学,可想一想觉得不现实,“家里不富裕,接过来没钱供他们念书,在北京也找不到合适的学校”。
没有陪伴孩子们成长,陈金平心里也有一点不舒服,他觉得自己亏欠孩子很多,可嘴上也只能说为了这个家,暂时的分别也只能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不能再让孙子失去父亲
离开老家的前几年,每次孩子来北京都会哭。2004年,女儿过完年后便决定不再回家上学,她想跟父母在一起。此后,儿子一个人在河北毕业、就业、结婚、生子。
回想没有陪伴儿女成长的这些年,陈金平坦言自己并不后悔,因为那段时光即使后悔也无法再找回来。
最近,陈金平当上了爷爷,平时给小孙子打电话成了他最快乐的事情。他说,他不会让儿子走跟他一样的“老路”,孩子应在父爱的呵护下成长,“儿子缺失的父爱陪伴,不能让孙子再次承受。”陈金平说。
■ 同题问答
1. 你知道父亲节吗?希望怎么过这个节日?
我不知道父亲节,不知道孩子们知不知道。我希望他们这一天能给我打个电话,但没电话也没关系,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小孩,也忙。
2. 你为自己的父亲过过父亲节吗?如果有,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如果没有,为什么?
我父亲过世得早,没有为他过过父亲节。
3. 最近一次见到孩子是什么时候?
最近一次见到儿子是过年的时候,而上一次见面是去年春节。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相蓉 程媛媛 李馨
摄影/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薛珺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父亲节 孤独的父亲 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