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为河北绿色崛起贡献政协智慧
调研组成员名单
(部分)
组长
郭大建省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
副组长
王金洲省政协财经委主任
成员
郭士刚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
孙际林省工信厅巡视员
张建国省委研究室副主任
薛志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高俊钊省发改委副巡视员
魏卓民省信投集团董事长
李岚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全贵省工信厅产业政策处处长
王真《河北青年报》副总编
王延杰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
任卓平省商务厅贸易发展局局长
积极推进经济强镇管理体制改革
河北省政协“经济强镇的体制问题”调研组
“经济强镇的体制问题”调研组在石家庄藁城区岗上镇调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推进经济强镇管理体制改革,事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全局,对于提升经济强镇综合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河北省政协今年专门组成“经济强镇的体制问题”重点课题调研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截至2013年底,河北省有建制镇1045个。以镇区实有人口(含外来流动人口)达到4万人左右,财政收入亿元以上为经济强镇标准,目前全省有鸦鸿桥镇、三屯营镇、燕郊镇、胜芳镇、左各庄镇、松林店镇、白沟镇、尚村镇、交河镇、大营镇、莲子镇、河古庙镇、磁山镇、井店镇、李亲顾镇等15个经济强镇。其中一些经济强镇的影响已跨越县域,如白沟镇经过多年发展,拥有箱包等14个专业市场,各类市场成交额超600亿元,人口和镇区规模几近于一个中小城市,其辐射范围覆盖周边11个县(市)、50多个乡镇,在全国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经济强镇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经济管理面临新要求。二是公共服务面临新需求。三是城镇建设面临新形势。四是社会管理面临新挑战。
制约经济强镇发展的体制障碍
经济强镇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一)行政管理权责不对等,条块分割,掣肘政府之手。经济强镇承担的发展任务更重,管理责任更大,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保障。弱势的镇政府难以承担“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重任。
(二)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河北省绝大多数县市对经济强镇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县级政府仅以人员工资、办公经费、专项资金等形式,给经济强镇下拨一定数额财政支出。尽管部分经济强镇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亿元甚至10亿元以上,但其实际可支配财力十分有限,长期处于“财源充足而可用财力不足”状态。
(三)城镇与园区分离,产城有待融合。目前,不少经济强镇已经或即将建设开发区(产业园区),但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却存在“镇区分离、产城分管”的问题。这种“两套人马、各行其是”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规划难统一、设施难对接、利益难协调的问题,对产城融合发展带来隐患。
对策建议:
(一)以扩大事权为核心,赋予经济强镇准县级管理权限。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民生事业等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依法赋予经济强镇与人口、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二)以优化组织结构为重点,理顺经济强镇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构建“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结构合理、运行机制灵活、服务便捷高效”的经济强镇行政管理体制。一是镇级领导高配。二是以经济强镇为依托,推进产城融合、镇区合一。三是探索推进综合执法。
(三)以增强财力为基础,确保经济强镇公共服务供给。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经济强镇财税体制,提供与经济强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增长的财力保障。一是探索开展经济强镇“分税制”改革试点。二是建立财政超收激励机制。
(四)以加强监督为保障,推动经济强镇高效顺畅运转。制订出台层级较高的专项文件,明确对强镇放权或赋权的范围、内容、形式、权限和责任等;放权的部门要明确实施监督检查的具体办法和程序,对下放事项的实施实行日常检查制度和备案制度。加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和监督经济强镇行政执法行为,经济强镇在承接上级下放的管理事权后,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编辑:杨雅婷
关键词:产业 集群 发展 经济 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