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策论
常态打击消灭红包腐败
10万余人主动上交“红包”及购物卡、涉及金额5.2亿元,查处2550人,涉及金额2.5亿元。日前,在持续一年多、正进入收尾阶段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张中央首次晒出的“红包”整治清单引发关注(10月10日新华网)。
虽然“红包”涉及金额几百元、几千元或者上万元,不能与涉及金额几千万元的腐败大案相比,但是,如果不对这种长期、广泛存在的“小腐”现象施以重拳,将来就会酿成“大腐”。所以,中纪委将治理收送红包礼金作为重点,是十分必要的,治理效果也很明显。
不过,一些网友仍认为整治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因为“红包”现象在现实中非常普遍。以安徽萧县为例,在对原县委书记毋保良的起诉书中可见,向其送礼的人员多达近300名,公职人员占一半以上,在过节、婚嫁期间往往是排队送礼,而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个地方。
在笔者看来,由于“红包”现象长期广泛存在,而且隐藏于人情来往、风俗习惯的背后,不可能通过一场整治战役彻底消灭红包腐败。这次整治“红包”行动,准确地说是一场闪电战,而对于长期形成的“红包”现象,必须要打持久战。
很显然,整治升级之后,红包腐败也会“升级”,不仅送礼者、收礼者行动更加隐蔽,而且很多礼品提供商也会想出各种对策。比如说,这两年随着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商家就通过网络、物流让送礼者、收礼者比较安全地完成“交易”,而且还能提供送礼者所需要的各种发票。
随着新型互联网交易形式的出现,微信红包、电子预付卡等成为“送礼神器”,这就意味着反腐部门要与红包腐败打持久战、攻坚战,其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决心不能动摇;二是需要技术手段辅助;三是需要完善制度。对于微信红包等新的送礼形式,传统的监督手段显然落伍了,必须要技术手段来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扎紧制度笼子,增强制度震慑力。尤其是应将大范围收受“红包”入刑;同时避免运动式治理,将整治“红包”的行动常态化、深入化、长效化。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主动上交“红包” 红包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