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锐评
公交司机“情绪签到”值得推广
近日,浙江宁波市公交388路驾驶员徐杰,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司总调室考勤机前刷卡签到。不过,他签到的方式非常特别:他可以根据自己心情和身体状况选择是否上班。这种签到方式叫“情绪签到”,自2014年开始实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司机带情绪开车,确保公交行车安全。(4月16日《钱江晚报》)
从表面上看,“情绪签到”似乎有点任性、轻率;而从本质上说,“情绪签到”其实是对公交司机利益诉求的尊重和回应。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公交司机的心情和身体状况并非一成不变的。一旦身体不适、心情不佳,“强行上路”不仅损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给公共安全增添了潜在的风险因子。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发展观念和价值排序中,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都处于一种被忽视、被漠视乃至被遗忘的边缘状态。面对劳动者的情绪波动和心理起伏,用人单位通常将其归咎为主观意愿出了问题,简单生硬地强调“只要愿意,就可以做得到”,却将劳动者的身心状况选择性忽略。
用人单位通常采取社会动员的方式,将劳动者看成一个同质性的整体。劳动者被抽离了个性和特点,被硬塞在一个共同的身份之中,接受相同的对待,规训出相似的反应。殊不知,不同的劳动者在身世背景、生活经历、兴趣偏好、心理特质等方面却存在差异。“一刀切”的背后,说到底就是劳动者的权利困境和民生痛点。
在现代社会,标准化、程序化的流水线生产不仅影响劳动力市场,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塑造和异化。一方面,讲究效率、追求精准成为一种社会心态;另一方面,劳动者成为没有感情、没有情绪的工具,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机器人”。就此而言,漠视劳动者身心健康的“摩登”怪圈,不是银幕上的故事,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伴随着社会治理观念的更新,劳动者权益保护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应尊重劳动者差异化的身心状况,给予他们更多个性化的选择空间。“情绪签到”虽然增加了公交公司的管理成本,其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公交司机身心状态俱佳,不仅可减少安全风险,还可提升工作绩效。总之,是收益高于成本的明智之举。
作为利益相关者,老百姓和公交司机都是“情绪签到”的受益者。“情绪签到”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呵护,也是公交公司社会责任的彰显;不仅需要肯定与认同,而且值得在更大范围比如民航、铁路等行业推而广之。
编辑:水灵
关键词:劳动者 公交 司机 情绪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