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争鸣

破解“审批难”须“壮士断腕”

2014年12月24日 10:46 | 作者:张西流|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分享到: 

  曾培炎想弄清楚一件事。作为前国务院副总理、现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盖一个科研楼前后为何要盖200多个章。感到奇怪的还有从国家发改委退休的副主任张晓强。因为从县级发改局到国家发改委也只有4级审批部门,按每级审批各4个环节,也就16个章,为什么需要200个章呢?(12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跑一个科研楼项目,前后需盖200多个章,等于经历了一次行政审批的“长征”。这似乎在告诫社会:在“审批难”面前“人人平等”,令人五味杂陈。然而,按照发改委退休副主任张晓强的说法,即便是从县级开始逐级审批,也只有4级审批部门,仅需盖16个章。可见,这个科研楼项目,出现了行政部门层层“设卡”、个个“伸手的“盛况”。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发布,取消和下放58项行政审批项目。自去年5月至今,国务院已先后7次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的决心和力度都是空前的。然而,从“盖科研楼需盖200多个章”事件中可以看出,简政放权在一些地方未能真正得到落实,存在审批事项该取消未取消、该下放未下放,或明减暗增的问题。

  简政放权推进到目前,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阻力更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花样可能会更多。对于一些政府部门来说,简政放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了,权力也削弱了,服务反而增加了,而很多附带的部门利益也被“减掉”了。问题是,一些过去在“审批经济”中坐享其成的权力部门,可不愿意当一个只服务、不得利的“苦主”。

  可见,破解“审批难”,需要权力部门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真正简政放权“简”到实处、“放”出实效,而不是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甚至采取变通方式,进行软抵抗。事实上,简政放权的步子还可以更大一些。比如,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应该取消审批;社会组织能参与承担的,应该转移给社会组织;面向基层且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下放市县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给市场松绑,给科技增氧,给企业减负,给民众让利,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活力。

编辑:曾珂

关键词:审批难 曾培炎想弄清楚一件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