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争鸣

别让“处长把关”阻了妙计良策

2015年04月17日 15:46 | 作者:陈宇航|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原标题:陈宇航:别让“处长把关”阻了妙计良策

  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需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总理说,“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难道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4月15日中国政府网)

  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妙计良策,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关系到改革的推进和群众获得感的提升。然而,正是这些起关键作用的指导意见、决定,一到一些部委和地方的手上,时常陷入走不动、迈不出、落不下的尴尬境地。这与有关单位文件运转过程的繁冗、拖沓不无关系。一些本已经过中央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且十分具体的政策,因所谓的“会签”、“处长把关”等原因迟迟未能落地,还要走没有“营养”的“规定动作”,极大的拉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处长把关”现象的症结究竟在哪?笔者认为,至少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公文签发制度本身有不合理之处。应该说现有的文件签发程序是有进一步简化空间的,正是过多的没必要的会签过程,导致政策多半时间留在了纸上,呆在了办公室。一些较复杂文件的印发,涉及几个单位,每个单位的需要多个负责人审阅签字,其流转所需时间可想而知。尤其,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搞“程序至上”,喜欢用程序规避责任。一味墨守成规,使得急事不能急办,大事不能先办,成熟的事不能立刻办。同时,制度上也缺乏对文件流转效率的控制。缺乏对有关单位、“一把手”文件流转的时限约束,对一些急件、要件的流转时间更是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单位领导干部“太忙”等理由留下了空间。

  主观方面,一些干部也缺乏自我革新意识。制度是人定的,在执行时候就必须要变通。如果各级干部只是闭门造车、因循守旧的机械执行制度,就很难发现自身问题、制度缺陷,更谈不上改正。如果在执行文件签发制度的时候一概而论,就违背了“两点论”,违背了干工作的基本方法,更加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率,不利于简政放权的推进。

  必须承认,“处长把关”不仅阻碍了妙计良策的贯彻落实,也有损政府的公信力,一项现呈的好政策都不能得以落实,更别说群众的进言献策可以变为措施。要让妙计良策真正落地,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内部制度改革,简化程序,提高效能;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干部自我革新意识,增强落实政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以之转化为自我革新的动力,抓紧落实政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项好政策诞生实属不易,凝结了诸多劳动和智慧。政策从中南海开花,再到基层结果,这事关政策出台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只有给“处长把关”“瘦身”,给政策落实“强身”,给干部自我革新“健身”,才能真正把政策从蓝图变为现实,让老百姓及时享受政策实惠,不负百姓福祉之托,取信于民。

 

编辑:水灵

关键词:政策 处长把关 妙计 良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