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众说

该“门当户对”的是责任担当

2014年05月21日 13:55 | 作者:张西流|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门当户对,是婚姻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据中青报一项调查显示,在近8万受访者中,67.7%的人认为结婚应“门当户对”,有利婚姻。“夫妻在工作、家庭、生活中有共同话语和平等地位,如此才能一起生活下去”。但反对者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应有幸福的权利。(5月20日《中国青年报》)

  近7成的支持率,表明“门当户对”有其合理性。毕竟,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先抛开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不谈,如果两个家庭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乃至代代相传的家风,相同或相近,男女双方结合之后,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沟通、支持和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当然,其前提是,两人相爱的程度也必须“门当户对”。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门当户对”被赋予了更多全新的涵义,不再是社会地位的“门当”,不再是经济状况的“户对”,而是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门当户对”,即两个家庭和男女双方,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比如,两个人结合,不仅是接纳对方的现在,还有对方的过去,对方的家庭,乃至对方的家族;不仅要接纳对方的爱情,还有对方的生活方式,对方的思维定式,对方的社会关系。如果这当中有严重的“门不当户不对”,那么,男女双方会生活得很累很辛苦。

  热播剧“门当户对”讲述了因“门第”差异,导致婚姻曲折的情感故事。因“门不当户又对”,男女主人公的婚姻不再简单,处处都是矛盾,戏剧的冲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是要“门当户对”,还是坚信爱情可以打破“门第”之见?成为现代男女的艰难抉择。然而,我们看过很多“门当户对”却发生问题的夫妻,也见过很多虽然“门不当户不对”却家庭幸福的婚姻。所以说,我们可以把“门当户对”当作一个择偶的标准,但这绝对不是惟一的标准。

  罗大佑写过一首歌叫“爱人同志”,阐述了婚恋价值观的真谛。从情感上来说,夫妻要做“爱人”;从生活观念上来说,夫妻要做“同志”。我们应该提倡这种新观念,真正的“门当户对”,是超脱社会地位和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融合,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有共同的认识高度,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有相互认同的取向,在生活习惯、消费理念上有一致的选择。特别是,对家庭、对社会,有一起承担的责任感。(张西流)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婚姻 责任 社会地位 夫妻 家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