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众说

“孤烛”教师不应只盼“接班”

2015年04月14日 16:25 | 作者:余祖欣|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原标题:余祖欣:“孤烛”教师所盼不应只是年轻人“接班”

  保康县黄堡镇大安村教学点59岁山村教师董朝兵,因为即将退休,他带的10名山里学生面临无人接续教学的窘境,希望能找到一位有志在大山深处甘愿清贫执教的继任老师。(4月12日荆楚网)

  细阅董老师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平淡且不易。一人兼授多门科目,还要为孩子们做饭,料理在校生活,教学、后勤、管理、安保等,董朝兵通通自己干,这样的教师令人敬佩,更让人由衷感到其奉献精神的可贵。诚然,董朝兵是大安村的“孤烛”,却不是我国农村教育大环境下的“孤本”,目前,我国约有12万个贫困村,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更是分布在各省市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杨贤生、田育才、张彩青……一个个乡村教师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所在乡村的教育工作。

  必须承认,在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里,教育的全面优质覆盖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地区边远、生活环境差、工资收入少等等,都是制约教育人才利用的种种劣势。年轻人不愿去,老教师就得苦苦支撑,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就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村教育的感人情景,甚至到了如今,“孤烛”老师依旧人数不减。自“农民工”打工潮出现以来,越来越多中青年人前往城市谋生,“留守儿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因父母在外而留在农村的孩子,亲情上易有缺失感,日常安全也亟需保障;除了留守儿童之外,贫困地区往往面临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学生上学如“长征”一般,这也就要求乡村教师必须“一肩挑”,把孩子的安保、吃住、教学等统统解决好,实在不易。

  毋庸讳言,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些贫困地区“孤烛”教师的奉献精神。一直以来,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对农村教师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的默默坚守予以支持和鼓励,2011年,大型系列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在北京启动,在此之后,乡村教师就成为各地方竭力发掘的典型,激发了公众对农村教育的持续关注。但是,一国教育,决不能仅仅支撑在普通人“感动”之上,学生的未来更不应被现实条件拘束而惨淡不堪。

  多年以来,“感动”二字似乎蒙蔽了世人的双眼,贫困地区教育如此“拙劣”,却让人觉得“充满正能量”,实在有些荒诞。教师坚守的背后,实际上是诸多问题的不断突显:教学质量差、知识内容单一、营养供给不足、安全难得保障……特别是教学质量一环,一些农村教师实际上德有余、才不足,普通话不标准、知识面单一,甚至可能出现常识性错误,由于始终是一个人教学,根本无人指正,学生学之无用反害;许多老师语文数学体育等“一人扛”,学生学到的也往往只是“皮毛”,家长以为送进学校就有出息,实际上只是帮助当地政府完成了“义务教育覆盖率”指标而已。

  现实摆在眼前,岂能不予重视?我们一直鼓励年轻人教师往农村去、往贫困地区走,但终究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说直白一些,年轻人也会老,接了班,无非就是继续奉献、继续维持,若没有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教学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备,没有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乡村教育就将一直游离在“正常”的边缘。教育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要找到贫困地区老教师“接班人”,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吸引教师,收入、生活、职业发展……这些教职人员理应考虑且需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慈善式”的支教源流又能维持多久?

  笔者认为,要真正使“孤烛”教师后续有人,首当其冲就是解决好教育体制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焦点都放在解决钱、解决楼、解决人等问题上,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总管”,若体制不变,依然“能应付则应付”,贫困地区所需的教学资源就始终难以补充。教育体制要改,就是要把“贫富差距”抹去,城市人口多、教育需求量大、舆论环境复杂,教育部门就捧为“香饽饽”,不敢怠慢;乡村地区人口少、管理难度大,有的农村只有三四个孩子上课,教育部门就不理少顾、懒散作为。抓问题就要对准核心,“照方抓药”,董朝兵盼“接班人”没有错,但其所盼不应只是再续一丝无谓的感动,把好“体制关”,把“贫富差距”从“教育战线”上逐步缩短,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方兴、少年有望。

编辑:水灵

关键词:孤烛教师 教育 年轻人 农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