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天下
外资撤离潮是伪命题 中国继续为外资创造新红利
原标题:关于外资撤离潮的伪命题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日资零售企业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宣布,4月1日关闭其在北京的右安门华堂商场。
近一个时期,少数跨国企业对中国业务进行调整,有人据此提出“外资撤离中国”说,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失去魅力。
事实果真如此吗?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了吗?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中,终止投资的与2013年持平,减资的比2013年下降了3.2%;美国在华投资企业中,终止和减资的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9.6%和19.1%。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长38.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
“不存在外资大规模从中国撤离的情况,外资对中国投资保持在正常状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
水土不服、调整转型是“外资撤离”关键词
正值春装上市旺季,玛莎百货上海南京西路店却显得冷冷清清,与附近人头攒动的GAP和HM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服装价格并不便宜,可款式却偏老气,欧版的尺码也不合身。”逛了半天什么也没有看中的黄女士对记者说。
身为英国百货业老大,玛莎定位中高端,宣称销售“充满英伦情调的自有品牌”,但其主打商品服装的款式过于正统保守,无法吸引追逐时尚潮流的中国年轻人的目光。
遭遇尴尬的外资零售企业不只玛莎。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零售企业在华进入开店高峰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零售业增长放缓。据联商网统计,2014年外资在华关店141家。
专家认为,在中国零售业面临电商冲击、消费转型等多元化因素影响下,“洋商店”们更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升级更快,更个性和多样化。跟不上消费变化的节奏,关店调整在所难免。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分析,以前老百姓接触国外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渠道有限,外资百货、超市进入中国市场后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如今电商快速发展,出国旅游购物、海外代购越来越便利,尤其是80后、90后成长为主流消费群体,一部手机可以连接全球市场。
华堂商场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以价廉物美的生鲜见长。但现在却遭遇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抱怨,“没有WIFI”“停车场拥堵”“有机食品和进口食品太少”……中国消费者已从“唯价格”到对品质、环境、服务都有要求了。
调整转型是外资撤离另一个关键词。“过去中国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但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条件正在改变,传统制造业投资相对饱和,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上限,外资企业如果不能根据新变化作出新调整,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立足。”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2月5日,对于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关闭,厂方给出的解释是西铁城集团日本总部的全球战略收缩调整。
资本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就在西铁城悄然离开的同时,同样来自日本的松下集团决定,将部分数码相机的生产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厦门工厂。
“总体看,关停工厂的数量是有限的。”沈丹阳认为。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外资撤离潮 伪命题 华堂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