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天下

全民围观高考作文:“难度排行榜”现身网络

2015年06月08日 10:05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传统与现代:作文命题的脉动

  年年高考,作文题目总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而在每年的题目背后,又总能隐约现出社会发展的痕迹与脉络。毕竟,文艺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而成为空中楼阁,“文章合为时而作”也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传统之一。

  比如,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前的1952-1977年,高考作文题目中的时代特色就极其鲜明,比如1953年的“一个你熟悉的革命干部”,1960年的“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1965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等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高考作文也经历了“去政治化”的过程,转而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个性化的考察。今年高考,各地的作文命题,同样显示出这样的特点。

  作为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今年,多地的作文题目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北京卷的“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题干中的英雄人物,虽然在时间上跨度极大,但都是“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人”,比如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等。

  但同时,他们又不是脸谱式人物,在英雄行为的背后,也有“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的一面。既看到英雄令人钦佩的一面,也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种做法,也体现出命题思路的转化——更加尊重人性、尊重个人,包容考生的多样性和个性。

  对人生多样性的尊重和突出,同样是多地命题的切入角度。高考的考生大多十七八岁,正是“走到人生转折路口”的年龄。在这个年龄、这样重大的人生场合,设法激起他们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写下自己的答案,恐怕也是很多命题者的初衷之一。

  例如,北京的另一道作文题,就是“灵魂深处的热爱”;上海的命题则更有哲理,让考生思考生命中的“坚硬”与“柔软”;天津的考题,则点出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甚至是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即所谓的“范儿”,让考生写出自己心中认可的方式。

  虽然选择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不同,但同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中国梦”的包容性内涵之一。这一主题,在新课标二卷的命题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前沿科技工作者、基层技工和在微博上展示各地美景的摄影师,虽然人生道路不同,但都是“当代风采人物”,身上各具生命的美感与质感。

  在时代脉搏背后,今年的高考作文,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致敬传统”,唤起从考生到社会范围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重视。

  比如浙江卷的“文章与人品”,就是传统文学中经常被讨论的范畴;广东卷的“感知自然的不同方式”,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天”与“人”的问题。而山东卷中给儿子指点迷津的父亲以及重庆卷中让公交车等一等母亲的儿子,也以不同的方式,唤起考生对“家庭伦理”这一中国传统话题的思考。

  同时,高考作文一直以来重视的辩证思维,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

  四川卷对“老实与聪明”的辩证思考,福建卷对“走路的人和走出的路”的阐释,广东卷对“远与近”的剖析——一个个看上去相对立的范畴,其中都有相互依存与转化的内核,更有学理与实践的推演。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高考作文 难度排行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