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天下
长缨在手——揭秘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
执剑人
要是更多姑娘见过火箭兵求战时的样子,也许山沟里的军营就不会留下那么多伤心故事。
那年秋天,发射营首次在实战背景下独立试验发射洲际导弹。长剑仅一枚,进场待发的发射营却有两个。抽签结果一公布,五营一片欢呼,六营一班班长却失声痛哭——年底即将退伍的他,此生再也没有机会亲手将导弹送上天了。当天晚餐,六营无一人走进食堂。
转战南北的悠长岁月里,部队总结出了“活着拼命干、死了也合算、埋在山头上、顶起原子弹、为党为人民、再苦心也甜”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环境越苦越奉献、任务越重越争担、技术越高越精练、对手越强越亮剑、荣誉越多越创先”的“五越精神”等价值表述。
这些表述并不抽象。
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官兵们在大雨中进行训练(2015年6月16日摄)。 新华社发(何喜庆 摄)
1963年10月,导弹旅第一次试验发射,号手赵仓库晕倒在发射架下——肝癌晚期。解开军衣,他的肚子上竟绑着一块用于止疼的四寸长铁板。
赵仓库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众多老革命、老将军的名字中,唯有他是普通士兵。
洲际导弹系统极为复杂。记住一张中等难度的图纸,相当于熟记一座省会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车路线。要成为导弹号手,必须默背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图纸,有人做梦也在自己肚皮上画电路图。“当年上学这么用功的话,早就成‘学霸’了!”战士们开玩笑说。
上士文熙俊老茧覆盖的指头无法被指纹系统识别,士官陈俊峰的“耳功”名扬发射场,发射营长周游国的专业知识谁也“考”不倒……这个旅还有着一大批“冯一瞄”“陈万能”“导弹通”。中国军营“大熔炉”以其特有的集体主义,锻造出了无数“打仗能当专家用”的优秀人才。
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官兵在图书室阅读(2015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发(宋波 摄)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揭秘 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