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新鲜事新鲜事

最强大脑可以来自任何一个卑微的个体

最强大脑“让科学流行起来”

2014年03月17日 09:54 | 作者:陈竹|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最强大脑可以来自任何一个卑微的个体

  在2月25日举行的一场《最强大脑》研讨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回忆,1995年,主管单位召集了很多科学家,开了一场关于加强科技宣传的研讨会。会上号召科学家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媒体把科学家推到前台,让科学家成为明星,让百姓关注科学。然而,20年来,“好吃又好看”的科学节目却一直没能做出来。

  他认为,《最强大脑》终于在打造科学家明星上迈出了第一步。

  在节目中,台前的科学家只有一个,就是人称“Dr·魏”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魏坤琳。他要对选手的现场表现进行评估,掌握晋级大权,由于坚持“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一些让其他评审打出高分的盲眼穿激光、弹钢琴读数等选手,都因为他打出低分而被淘汰。

  在决定让选手淘汰或晋级前,他必须解释与选手技能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为什么打出这样的分数。

  “我之前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每天去学校,教课、带学生、做研究。但其实我们也有科普的义务。”魏坤琳说,为了让节目不沦为“收视率毒药”,节目组对他的说话方式进行了专门设计,比如在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时不要长篇大论,还要“讲一半、留一半”,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了解。

  而伴随着节目的播出,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认知科学也开始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美国,每年博士学位授予最多的专业是心理学,但在中国,尽管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对心理学的一些分支感兴趣,比如人格特质、儿童教育等,但心理学仍然会被大多数人误解,“很多人觉得我们就是管精神病的。”魏坤琳说。

  刘嘉也回忆说,“在我考上北京大学时,心理学是垃圾系,只有考不上其他系的同学才调剂过来,最后的出路除了留高校,就是去精神病院。”

  因此,在参加这个节目时,魏坤琳感到“机会来了”,可以借机破除社会上对心理学的偏见。“让大家知道,我们其实可以对人的能力和特质作出很多判断。其实心理学就是个‘以人为本’的学科,把那些科学名词用大白话讲出来,就接地气了,让人感兴趣了。”

  “看这个节目时,会发现这些选手的平均智商其实和大学生的平均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会在某一方面很强。”魏坤琳说,“这其实告诉我们的是,人有很多方面的才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最强的一个方面,你所了解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事实上,在决定制作这档节目时,制片人王刚便把节目的核心理念总结为一句话——“做好自己的一分之一,你就能成为万中无一。”

  在刘嘉看来,这个节目要传达的信息,就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价值。“以前外国记者形容中国人是蓝蚂蚁,只有进入现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彰显个性。这个节目把一些社会上的叛逆者、挑战者展现出来,让大家看看他们的喜怒哀乐,看看他们和我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他为周玮做完检测后,向江苏卫视发送报告时还特意写了一句话:“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最强大脑,但是最强大脑可以来自任何一个卑微的个体。”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节目 大脑 科学 选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