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解读
食品营养标签之变
美国改了什么?
尽管是目前世界上营养标签法规最为严谨和完善的国家,但美国仍力求精益求精。事实上,美国的营养标签法此前已有过数次修订和调整,那这次的改革方案又改了些什么呢?
第一次在全世界提出强制标示“人工添加糖”的含量。也就是说,标签上除了原来的“含糖量”外,还要新增一项“添加糖”来反映食品中加入的非天然糖分,以提醒消费者注意过多摄入添加糖易导致肥胖等问题。
增加了对钾和维生素D含量的标示,由自愿标示改为强制标示。因为有研究表明,美国部分人的钾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患慢性病的风险增大。钾有助于降低血压,维生素D则有助于骨骼和牙齿的健康,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增加标示有助于消费者有意识地补充营养。
更新了每份食物的参考量,使其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实际消费情况。与我国每100g或100ml食物中营养素含量的标注方式不同,美国通常是按照“每份”来标示,比如一个面包、一瓶饮料都可以算是“一份”,这样看起来更加方便。
更新了一些营养素的每日摄入量,如钙、膳食纤维和维生素D等,同时要求突出每日摄入量的百分比,把它放在营养素名称的前面。美国人所说的每日摄入量,其实就是我国营养标签中的营养素参考值。通过这个值,我们可以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占人体一天所需营养成分的百分比。
此外,新的营养标签将会以更大、更醒目的字体,显示能量的数值以及一个食品容器包含多少份量等信息。
可见,大到营养素的种类,小到格式、字体甚至是脚注,美国这次新提出的营养标签法案都进行了认真修改。但不管怎么改,都是为了更真实、客观地描述食品的营养成分,使消费者更加合理地选择食物并控制营养摄入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延伸阅读
食品为什么要有营养标签
我们都可能存在营养不足或者营养过剩问题,食品营养标签就如同一把“营养参考尺”,使我们能了解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合理选择食品,从而科学地平衡膳食。同时,强制标示营养标签,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营养标示行为,有利于避免企业弄虚作假,像以前那种打着“低钠(盐)”、“低脂肪”等招牌的食品不再能招摇过市,因为其钠、脂肪等营养素含量在标签中一目了然。所以,营养标签既能科学宣传营养知识,指导我们科学膳食,也能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食品营养标签的发展历程
1987年,我国制定发布了首个食品标签标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规定热量、营养素含量为推荐性标示内容。此后,对该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并制定了《特殊营养食品标签》。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营养不良问题颇为严重。国务院办公厅因此发布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并首次将制定《营养标签管理办法》提上议事日程。
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了我国首部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但标示内容仍为推荐性。2011年,原卫生部发布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由推荐转为强制,并将营养标签的要求上升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高度。
该通则对要求强制标示的营养素的选择和确定,依据的是2002年开展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该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脂肪和能量摄入偏高,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患病率不断增加。因此,结合我国居民膳食中高“盐”的特点,该通则最后制定了“1+4”的核心营养素标示原则。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营养 标签 标示 食品 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