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解读

航班调减措施虽已取消,延误仍频繁发生——

明天还飞不飞

2014年08月11日 10:19 | 作者:白天亮|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7月31日,中国民航局宣布取消原定的航班调减措施,次日起华东和中南地区机场运行恢复正常。接连数日遭受航班不正常烦扰的旅客刚松口气,8月1日当天,空管又发出预警,提示受台风影响,上海两机场通行能力下降30%,华东地区可能出现延误。“这延误有没有个到头的时候?”“明天到底飞不飞?”不少旅客抱怨。

  飞不飞,受谁影响

  ——空中管制、天气原因、禁航、航空公司自身管理,都会导致延误

  飞机能否正点飞,受哪些因素影响?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的负责同志介绍说,民航首先要保证安全,飞机必须在所有条件满足飞行标准后才能够起飞。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正常、不符合起飞标准,都会导致航班不正常。

  多次统计显示,目前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其一是流量控制。目前我国民航使用的空域占全部空域的20%—30%,空域资源的配置也不尽均衡。航线航班大部分集中在中部、东部,而这些地方可利用的空域相对更加有限,这就使空中交通异常繁忙,经常会进行流量控制。

  其二是天气原因。天气原因包含多种情况,除了出发地机场天气状况不宜起飞、目的地机场天气不宜降落外,航路气象状况也会影响航班正常运行。

  其三是军事活动禁航。当某片空域有军事活动或有空军的飞机活动时,通常会通知周边机场空出空域并要求民用航班进行管控。由于军事活动具有机密性,所以这类管控往往来得比较突然。

  其四是航空公司自身原因。航空公司在运输服务、工程机务、航班计划、空地衔接等方面出现问题,会造成航班运行效率降低,如果此时备份运力不足,就会引起延误。

  2013年,全民航不正常航班达76.9万班次,平均航班正常率72.34%。不正常的原因中,航空公司自身的原因占37.4%,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流量原因占27.6%,较上一年增加2.6%;天气原因占21.8%,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其他原因为13.1%。

  值得一提的是,航班延误常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很多旅客遭遇航班延误时,听到的解释是“飞机晚到”。一架飞机,一天要飞多趟航班。前边的航班如果发生延误,常常会传导至后边一连串的航班。第一个发生延误的航班,其延误原因比较清楚,如天气、空管等,但后续航班发生延误时,原因已很难清晰界定。

  “到底飞还是不飞?”航空公司面对旅客这样的问题,往往也很无奈,多数企业会反复重申“最不愿延误的就是我们”。据东航测算,每延误1分钟企业要多支付1000多元的成本;南航公布的数据是,2013年因航班延误损失3.28亿元。但民航这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决定了,飞还是不飞在特定情况下是无法勉强的。“今年是商业航空运营100周年。自从商业航空运营以来,航班延误就客观存在。”中国航空集团总法律顾问聂颖说,即使空域不紧张、管理没漏洞,天气造成的延误仍不可避免,“旅客选择了航空方式出行,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了一种带有延误可能性的出行方式。当然,运营方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延误。”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航班调减措施 飞机延误 飞机准点 飞机 航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