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推荐推荐
官员调动频留“烂摊子” 学者吁细化制度设计
用法治环境破解“人走政息”困局
有评论曾指出,只有当基层政改及制度创新的动力不是源于地方政治精英的个人偏好和政绩驱动,而是由于中央和地方高层的刚性政策要求和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时,才有可能真正破解“人走政息”的困局。
网友“萧锐”认为,官员决策的大刀阔斧能否同时得到有效的制度监督,需要有更多民主讨论、决策的程序,“既定的城市建设规划,不因为个别领导的到来而改变,也不因为其离任而举步维艰,这或许才是城市走出政绩怪圈的关键。”
人民日报也曾刊文指出,树立法治观念,推进依法行政,才是避免“人走政息”、打消群众焦虑的最佳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重大行政决策、发展规划等行政行为,既需要经过规范的法律程序,还需要公开透明、完善监督考核。如此,才能让民众的“不确定感”减少,对未来的信心增加。
至于具体制度设计,汪玉凯建议,党管干部应当在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调动,设立领导干部的终身负责制,进行相关的追责。
事实上,官方对此已有所部署。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明确,“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竹立家进一步表示,官员对于政府项目的终身负责制,当前并没有具体条文进行规定,但是相关责任必须细化。而诸如追究的渠道、追究的主体等问题,则有待相关部门出台法规做以规范。
编辑:罗韦
关键词:官员 调动 制度 工程